观看《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如何帮助学困生》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深刻性给人以启迪。而此次跟着冯美娣老师一起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关注学困生,对于我来说,不管是从教师角度还是从班主任角度,都收获颇多。
冯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与讲解,分别是何为学困生、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学困生。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则是: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获得自尊!
对于学困生,很多人喜欢用“后进生”甚至是“问题生”来定义他们。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他们是“潜力生”呢?他们可能只是在学习上不得方法,但是学习态度值得肯定;他们也可能只是在父母、老师一次次的打击下,丧志了信心,就像《小王子》里的飞行员一样,在一次又一次不被肯定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所以针对学困生,我谈几点自己的理解。
帮助学困生的基础应该是理解、信任与肯定。
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件,每天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将一把小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老板迟疑片刻收下了石子,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后来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生”。所以,对于那些缺少天赋、因学习差而抬不起头、因失败而产生挫折心理的同学,要及时地给予尊重、给予理解、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这样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信任:使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是实现后进生转化的关键。信任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信任和支持他们,后进生才会不断地树立信心、充满自信,才能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
肯定:教育者不应该做挑剔的裁判,而应该做热情的拉拉队长,认真挖掘学生潜在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后进生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让他们感到教师是公平的、亲切的,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有了信心,第二步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与管理方法。我们知道,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所以只在学习知识单方面培养学生也是不够的,知识、情感等多元化的发展也是关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因材施教,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也是作为教育者应该去思考和融入实践的重要环节!
而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需要成长,需要更多的知识、实践来丰满自己的羽翼。而我也愿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愿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