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如何帮助学困生》感悟
孙会发起了2020-05-27
0
回复
4
浏览

在本次直播讲座中我在冯美娣老师的带领下对“学困生”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总是说要爱孩子,要赏识孩子。对“学困生”采取的办法大多是以爱为中心,认为学习差的学生是缺少了爱和关注,如何家长做不到,那我们作为老师就要担负起更多的育人的责任。可是在冯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能够帮助“学困生”的是学生内心获得成就后的自信、自尊、渴望、热爱。

   “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这是冯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引起我对目前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面对的每位学生似乎都是在中小学阶段被认为是“学困生”的群体,“差”的主要原因大都表现在学习上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一项技能仿佛是他们未来能够在社会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但是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他们似乎因为长期在学习上的不自信,对待技能学习也同样的产生“学习焦虑”,心理上感到沮丧。虽然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在教学育人的时间上很短,但也正是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青年教师更能得到学生的信赖。所以在面对整个班级的“学困生”,我们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根据本次冯美娣老师的讲座,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也有了如下认识:

 一承认差别培养自信。

这个道理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可是要理智地做到,尤其在自己倾尽心血还不见成效的时候,真的也挺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是不同的。归根结底,人各有所长。就如有的人不会唱歌,有的人不会跳舞,有的人一跟着音乐走路就同手同脚一样。那么不幸沦为“学困生”的孩子,除却一些极其调皮的之外,都是因为自己所不擅长的恰恰是“学习”。对此我有很深的感受:在我的班级里,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唱歌、跳舞、画画等方面却有着不凡的造诣。每次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上都能有她们的身影。这种现在在职业学校的每个班级里都能见到,所以并不能说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总是带着学校“玩”,我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俗语说“五个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齐”呢,所以真的没有必要强求所有学生都一样学习好我们只是要更有耐心和爱心的去呵护学生内心能带来自尊、自信的特长,同时给予他们品德教育,做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爱人的孩子。

  • 为“学困生”量身打造不同的课堂。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样需要学习,但应该在教学上给孩子来得更多惊奇与赞叹。这样孩子的大脑会被更多次唤醒,对所学习的内容印象就更深刻一些。孩子的惊奇与赞叹是不参假的。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真的要下一番功夫。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要在自己的知识底蕴和备课上下功夫——这是课前的功夫。而在课堂上,按照冯美娣老师的指导,需要老师创建高含金量的智力背景;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培养高自动化的读写技能。就语文课而言,教师要能用恰当的情境把孩子吸引到所学的内容上来(聊天、讲故事、猜谜语、说新闻等),随时补充相关知识(名人轶事、格言谚语、传说常识等),必要时用孩子喜欢的直观信息(图画,音乐,视频等)引起学生共鸣,使孩子对学习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

 

个别关注,及时反馈督促。

这个关注不是课堂上多讲一遍。而是在学习知识后,在反馈中格外关注,分析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别是技能课,更需要课后不断地练习。目前我们学校的技能课老师有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辅助学生课后作业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多表扬多鼓励,师生共同获得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习优异的孩子,常常会“一俊遮百丑”。那么学习困难的孩子,则正好相反。“一丑遮百俊”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在我现在的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从小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他从来没找到过自信。因为他个子大,劳动特别好,所以每次劳动或值日的时候我都要好好表扬他,因此他跟我非常亲近,总是主动帮我做这做那。学习上虽然成绩不如人意,但也能很尽力的完成任务。在我看来,他做到如此,已经很优秀了。孩子如果成绩不好,在班级常常是很“落威”的,他们更需要适时适当的表扬。

五、发展特长。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人总有他不擅长的。同时也一定有他所擅长的。既然有的孩子对学习就是不擅长,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他尽最大努力学。更重要的事是去发现他的特长,用他所擅长的事情,提升自信。或许将来会因为今天的发现,让孩子多一条路可走。特别是面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孩子们总是会迸发出更多特别的能量,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而学生自身也在这一项项爱好特长中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也会不断努力,成为指引孩子真正从内心获得自信的引路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