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是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不可缺少的共同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形成合理的教育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为你好,受不了”的尴尬局面,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要提高爱的能力,更要把握好爱的方式,用赏识的眼光真心去爱孩子,遵循育人规律树立正确育人观念,做一名幸福教师。
用爱赏识孩子,做一名有爱的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我们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从事着现代化的教育,培养着现代化的孩子,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具有现代心理和思想观念的人,去除自我蒙昧,唤起自我觉醒,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亚当·斯密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实这只手虽不见却是可以推测的,他从需求中推测你的价值。你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你被同事、学生、家长需要,你的价值就会很高,就会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如何让自己一直受学生欢迎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有一名老教师说,以前自己是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尊敬喜欢的老师,现在还是努力备课,但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是不是自己传统的那一套教学过时了?原因出在哪呢?或许在于现在学生需求转变了,就像你生产的BP机质量再一流,但失去了市场需求,就会被市场抛弃,如同常年照着教参照本宣科式的反复机械填鸭一样被学生反感和抛弃,常年辛辛苦苦地做着无用功,甚至起着反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接触,他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缩短空间、心灵距离,产生亲近、友好、共鸣、信赖的效应。学生智慧的启迪,意志的培养,人格的形成,无不与教师的教育密切相关。教育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事业,只有拥有阳光心态教师,才会引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人生的幸福。幸福是人的心灵体验,做个幸福教师,幸福地做教师,课前在教材中寻找教育规律,科学预见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轻松学习铺设道路;课后善于总结,勤于反思,记录和学生的教育故事和自己的教育思考,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每一次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家长沟通等都看成一个个小目标,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用心去做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公式中找找它的数学美,在板书中找找它的字体美,在复杂演绎中找寻逻辑美,在与学生交流中寻找心灵美,课余饭后与同学一起在运动场上找寻运动美,时常这样就能将我们的教育做到极致,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用爱赏识孩子,唤起孩子的自信。让每一个孩子自信、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尝到成功的甜头,拥有自信、舒展、快乐的童年。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人的潜能的开发不足10%,每一个孩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老师如果只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总是灰溜溜的,他们无数次地被宣判“不行”、“粗心”、“不认真”,久而久之,自信心就会受到损失。我们的教育,不能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精英的同时,制造更大一批带着失败的心态走向社会的学生。我们没有资格给孩子早早地、草率地下一个“不行”、“不好”的结论,无条件地坚信孩子“行”,应当是我们奉行的教育理念。
孩子们的心底是那么纯真,精力是那么旺盛,未来是那么美好。当我们用心观察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孩子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就需我们做好一件事,即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激励,热情的激励。当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今天帮助同学、尊重老师;当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今天听课专心、发言积极;当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今天的作业认真、书写规范。当你把他们当成最好的学生时,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确是最优秀的学生。
用爱赏识孩子,需要耐心等待。教育人是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也是最复杂、最微妙的工作。生命是成长的过程,成长是等待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甚至是重复犯错误。教师最大的错是不许学生出错。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不能在伤口上抹盐,雪上加霜,这才“够朋友”。赏识学生不否认批评,只要注意策略,赏识可以使批评更有力量、更有效果。批评最好是在鼓励的前提下批评,这样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批评的时候,讲究一点幽默是个好办法。其实孩子不怕批评,怕的是感动、幽默。
耐心的等待需要教师学会反思。习惯上,我们看待孩子,往往不是优点就是缺点,不是表扬、奖励就是批评、惩罚。其实,孩子们的表现大多数是中间状况,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缺点大概不会超过10%。更多时候要让孩子处在一个自由的、自在的状态中。因此,对待孩子的行为,要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不要总问“你怎么了”,而要多问“我怎么了”,是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差错,或者孩子的行为表现是与时俱进的,而我们的观念陈旧了等。这样反思一下,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用爱赏识孩子,要耐心地静待花开。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儿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坚信,是花都有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她长大,陪着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也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都不开花,因为他是一颗参天大树,在耐心地等待中,一定会收获满园芬芳和绿树成荫。
用爱赏识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向往美好事物是人的本能,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捕捉器,享有一切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教师应当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性,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讲,教师面对的是孩子,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地感情,善良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记录温暖的教育故事,善于挖掘孩子无穷的潜力,善于捕捉感人的教育瞬间,这样你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最美的诗,赏识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励孩子,用赞美的语言表扬他们。对孩子常竖大拇指,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扬起自信的风帆,是教育者的成功做法。比如批改作文时,要拿着放大镜,从字里行间把学生的好词佳句找出来,用波浪线标出,对“能力逊色”的学生,更要用心去找,哪怕一个好词也得醒目地标出来,以示鼓励。给孩子的口头作文画对翅膀,表示孩子的想象很丰富;画个笑脸,表示老师露出灿烂的笑容;画个大拇指,表示孩子写得很好……这是孩子期待下次口头作文的动力所在。持续下去,你会发现每次分发口头作文时,孩子都异常兴奋,洋溢着灿烂笑容的小脸蛋,感受着老师对他的赞赏和激励,说话、写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当你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上课会成为一种享受,享受着和学生眼神与眼神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课前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课堂上看着学生因领悟知识而面带会心的微笑,自习辅导时聆听着学生小声激烈地讨论,课后会有同学递给一块润喉糖或一杯水,周末放假回家,学生会微笑着关心老师路上安全,这就是为师的幸福!
用爱赏识孩子,用爱去点燃那一颗颗渴求赞美的心灵,让学生在爱中快乐成长,在赞赏中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