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静下心来,捧起书来,“用读书擦亮教师身份的名片”。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的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没有教育理论的引导和教育智慧的支撑,很多班主任会觉得举手无措。为了让工作室的成员能从优秀书籍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同时提升班主任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特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使工作室的成员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创新,形成进取、互学的氛围,积极构建学习型名班主任队伍。讲一讲你的读书心得。
读了《不要在最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安逸》这本励志书,对我做班主任工作受益颇多。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孙 会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从1979开始工作到2012年之间的重要的教育笔记,一篇篇独具爱心和思想性的记实文章,折射出他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的教育思想历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探索和不断的创新。
因为此次疫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学校停课也让老师在家有了更多给自己充电的时间。这次在刘少英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推荐下,阅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未读书之前,总以为这本书出版时间已经很早,而且有关素质教育倡导早已在我国普及,甚至在心理上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已经陈旧,跟不上我们现代的教育发展观念。但是当我认真的翻开第一页时,内心对这本书的偏见已经完全被打破,也让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思考。
李镇西老师并没有用高屋建瓴的理论去阐释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他通过自己多年教育经历和经验,将一个个教育故事进行归类梳理,把在教育中的感悟告诉我们。目前我阅读了手记一和手记二两部分。
手记一是“爱心与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这部分主要是写李老师与学生的感情故事,他给每个学生送生日礼物,为学生举办生日晚会,还有帮助善良朴实的宁玮,家庭困难的伍建等等,无不体现了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正因为爱,所以他赢得了学生的爱与信任。正如李老师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第一部分中发生的故事也是李镇西老师在从教之初的点滴记录,回想自己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日子,突然对以前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点滴有了新的感悟。开学初,满腔热血想把自己的班级管理的有声有色,为了树立班主任权威,总是严厉的批评犯错的学生。对待安静听话的学生总是大加赞扬,班会课上也不断鼓励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但是总觉得学生不能给我满意的回应,一些集体活动学生依然不够积极。但看了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这样一段话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书中他这样说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是啊,我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我付出了时间、情感、精力,就能够让学生更遵守班级规则、学校规则,这样的付出现在看来似乎功利心太强,对待学生的教育也太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育人这件事急不得,我们要更有耐心、爱心和童心。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相信在爱的呵护下,我们也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更长久、更稳固的情感良性循环——老师常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们怎么能不去想方设法教育好他呢?”而学生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接受他的教育,好好学习呢?”
育人必须要包含真情,爱是教育的前提,但对于“后进生”来说,情要更真切、真挚、真诚。我们是职业院校的老师,按照社会舆论的标准,似乎我们所教育的学生都是“后进生”。手记二是“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李老师根据多年教育实践总结出:“后进生”产生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个人方面原因以及作为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方法。我看完后收益颇多,这是我最受启发的一部分,可能是与我现在所教育的学生有关,也可能这是李镇西老师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所以很贴近实际,也很有操作性,为我班级管理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策略方法。
书还未读完,却已经被李镇西老师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历久弥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师不仅为孩子们点燃了人生路上永不灭的指明灯,也让老师们在一个个故事背后找到了教育方向。我会继续阅读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一直在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