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 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纵观苏教版教材,民间故事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普罗米修斯盗火》《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低、中、高三个学段均有所涉及。 这些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耳熟能详,那教学时到底我们该以何为抓手,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小学生又天真烂漫,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生动曲折的情节趣味盎然,而想象和创编故事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领悟经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传统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民间故事时,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学习民间故事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就是“有所创新的把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那么怎样“创造性地复述”呢?如何创新呢?复述,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一般而言,复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记忆。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复述的前提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初步把握,复述的要求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话把原文内容讲下来。从复述的类型来讲,有“依文复述(拿着课本来说)、离文复述(丢下课本复述)、详细复述(接近课文内容原貌)、抓重点复述(重点内容说的详细,次要内容说的简略)、简要复述(说出故事梗概,让人能够听得明白大意就行),创造复述(在复述原文重点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思考;改变原文的叙述顺序、叙述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