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人类优秀文化长河中的宝贵财富,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载体。它虽篇幅短小,但寓理其中,明显的讽喻,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故事情节虽简单,但生动有趣,形象鲜明,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那如何才能上出孩子们喜欢的寓言课堂呢?
表演是诠释寓言最好的途径。因为寓言故事性极强,大多小而完整,且趣味性十足,很容易勾起学生的表演欲望。鼓励学生表演,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闪现,让每个表演的学生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看演出的学生得到评价的机会。让寓言的形象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
寓言故事往往是抓住社会上某些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加以夸大与渲染,借此用来对照世界,影射生活,让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串联,从中得益。因此,在教学时,要把寓言里的人物或事件与现实中的人与事加以比较,做出评价,得出懂得了什么道理或汲取什么教训的结论。
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直线思维中前行,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其实“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站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多元解读文本。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我们还应该站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多元解读文本。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
对于中段儿童来说,寓言教学重在寓言的智慧相遇。寓言创作者把一般的道理诉诸于个别的故事,这个个别的故事是为说出理的需要,因而在表达上就有特别的意味。首先,教师要抓住理的附着点,品味丰满形象;其次,寓言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联想类比获得智慧。
寓言是一种用简单的故事说明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在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教学寓言时,教师要高度关注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捕捉形象、梳理情节、概括寓意、模拟表演,展开自主探究,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选择合理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在寓言教学中的使用是合理的,此方法可以直接、立体、形象的在短时间内再现与塑造寓言中的情节、形象。
二、教师要对文章全盘把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革新观念,具有时代视野,更好的把握文章意图,这祥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读,跳出字词句段,整体来看文章。
寓言教学应通过直观演示帮助提高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直观演示包括使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表演主要包括教师表演,学生表演和师生共演,第三种措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图片再现寓言中的故事情节,师生共同扮演角色,借故事论寓意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寓意的理解,一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后教师上课的课堂效果将更好,学生更能加深对主题的感受和更易投入到思考中去。
在教学寓言故事时,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教材,选择恰当的引导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求来帮助学生理解寓意,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使所学渗透到生活中去,真正地去理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