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悲愤化诗魂,国昌在我少年心
——《示儿》教学反思
许昌市魏都区实验学校 张庆红名师工作室 武姗 今年适逢祖国母亲七十华诞,开学初,我便想围绕“爱国”和孩子们聊些什么。翻开课本,这篇千古绝唱《示儿》闯入眼帘。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诗句意思平白质朴,容易读憧,但感情强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的爱国激情。实际上这个愿望贯穿了陆游的一生。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北宋政权灭亡。当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因此,陆游的一生也饱尝流离之苦,无比悲愤。所以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写到希望南宋王师早日平定中原。如《北望》“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了解了这些之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思路,为孩子们搭造一场刻骨铭心的爱国的诗歌梦境。
一、创设情景,走近作者
一上课,通过插图引入作者陆游,孩子们自由交流对陆游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使诗人以及时代背景成为本课诗意以及情感的铺垫。
二、朗读古诗,读通读顺
初读古诗,教学目标为“读通读顺,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理清诗意之后,对于理解诗情起到了搭建脚手架的作用。
三、品读诗句,体会诗情
走进诗人,了解诗意之后,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解诗情上边。此环节中,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以“穿越时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游和儿子的对话,进一步体会到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真正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作者对国破家亡,朝廷偏安的悲愤无奈。诗句中的“悲”“盼”就丰满起来,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四、古今追思,壮志报国
如果对诗歌的学习仅仅囿于诗歌本身,便失去了诗歌背后那广博无穷的世界。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引领孩子们从课内到课外,拓展了相同情感的爱国主义诗歌《从军行》《过零丁洋》《夏日绝句》《沁园春·雪》,并落脚于“港独”社会事件,使学生在了解家国历史同时,励志“少年强国强”,奋发努力。最后,课程在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少年中国说》之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经过语文组的各位前辈的点评,我进行了深刻反思,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忽略的学生在预习时候的引导;其次,在借助《题临安邸》这首诗进行讲解时,太囫囵吞枣,应当适当厚重笔墨,进行点拨;此外,学生在说诗意时候,过于依赖课前记得笔记,而不敢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应该继续予以鼓励。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参与度较低。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同时,是否能够结合爱国主义,为学生提供一个连笔的情景,同样值得我去思考。最后,课堂上没有安排学生自我小结与反思,没有交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
一堂课下来,最令我意外的是收获了感动,我为孩子们那澄澈的眼神,那热忱的爱国之心而深深动容。我想,一首诗就是一种情怀。感悟古诗,不能将重点停留在诗词的解释、诗句的翻译上面,最重要的是入情、入境地感受古诗背后的情怀。一腔悲愤化诗魂,国昌在我少年心!愿孩子们带着千年之前这位鹤发老人的嘱托,扛起祖国复兴的希望,用爱国之心之行,为祖国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