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引发的教育思考
陈艳鸽发起了2021-05-13
0
回复
16
浏览

《摔跤吧,爸爸》引发的教育思考

许昌市魏都区实验学校  张庆红名师工作室  李焕焕

自这部电影上映以来,一直期待一睹真容,近来有机会观赏,果然名不虚传。

据了解,《摔跤吧,爸爸》根据著名摔跤手的真实事迹改编,阿米尔.汗领衔主演退役的摔跤手马哈维亚,为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他必须在慈父和魔鬼教练间无缝切换,帮助女儿披荆斩棘走向人生巅峰。印度是一个男尊女卑极为严重的国度,等级制度森严,马哈维亚的两个女儿本来也要在14岁就嫁人、相夫教子过一生,但是当他发现女儿是“打架高手”时,却敢于与这个世界抗衡,最终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可见,这种教育成果是多么来之不易。那么,从马哈维亚教育女儿的经历中,我们会得到哪些教育启示呢?

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哈维亚是一个全国摔跤冠军,但是有生以来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完成他国际摔跤冠军的梦想。但是,天不遂人愿,连续生了四个女儿的他几近放弃自己的梦想。当他发现两个女儿狠揍了两个男孩之后,他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大发雷霆,而是心生欣喜:这不正是摔跤手的天赋所在吗?正是因为马哈维亚具有伯乐的眼光,他的两个女儿才有成为千里马的可能。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千里马的潜质,教师或家长应该时刻具有伯乐般锐利的眼光,寻求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像敬业的园艺师一样,把一园子形态各异的花草修剪得整整齐齐。

当然,千里马的诞生,还需要伯乐具有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这也就是所谓的“学高为师”吧。

二、坚持成就梦想,懈怠乃成功的大敌

电影中的吉塔自从认识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之后,每天在父亲的指导下坚持训练,沙地上无数次的摔打,早起晚归的魔鬼训练,几近无情的“严父教诲”使吉塔很快站在了全国冠军的领奖台。但是进入国家队接受所谓“专业”的训练时,吉塔明显出现懈怠情绪,她训练的时间由早晨5点变为早上7点,她干脆利索的短发渐渐梳起了漂亮马尾辫,她渐渐无法抵抗油腻、辛辣食物的诱惑,她渐渐有时间看电影、逛街、做美甲……然而,面对国际冠军的梦想,她曾两次都无缘获奖,而且输得惨不忍睹……

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每天都能够战胜昨天的自己就是成功。有的时候,成功真的很简单,简单到每天都重复做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成功也很难,难到无论风吹雨淋、无论严寒酷暑、无论诱惑重重还要坚持做这件事情。由此可见,人与人的差距大多是“坚持”的差距,“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道理。

三、了解孩子,因材施教

当下教育界有很多教育观点,有的认为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有的认为吃得苦中中,方为人上人;有的认为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何苦之有;有的认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教育观点无所谓对错,施教的方式主要看具体的教育对象。有的对象自由散漫,需要严格监督;有的对象严谨自律,需要宽松自由;有的对象为人怯懦,需要激励勇气;有的对象勇武过人,需要中和暴性……

电影中,吉塔、巴比塔是女孩,理应是温柔贤淑、仪态大方、举止优雅的亭亭少女,那么要想从事虎狼一般凶狠的摔跤运动,无疑需要虎狼一般凶猛严苛的教练爸爸。如果没有爸爸的虎性,没有强行把女儿的裙子换成短裤、剪掉女儿的头发、控制她的饮食……吉塔和巴比塔是不可能走到冠军领奖台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看到吉塔最终夺得世界冠军,观众们无不热泪盈眶,深深为她百炼成钢实现梦想而感动万分,为这个男尊女卑的国度终于有女性扬眉吐气而欢呼雀跃。

四、信任创造奇迹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勤于灌溉,静待花开的过程。树立追求的目标,付出艰苦的劳动,遵守成才的规律,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可达成功的彼岸。吉塔在国家队接受专业训练时,这个刚愎自用的国家级教练忽视了吉塔的差异性,而是按普通摔跤手的要求去指导她,并且常常打击吉塔的能量和抱负。相反,马哈维亚却熟谙女儿的长处和短处,也懂得了解女儿对手的战略,从根本上给予女儿实际的指导,体现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法则。其实,马哈维亚最成功的指导并不是战略上的指导,而是心理上的指导。他以无比执着和坚定的自信去牢固树立女儿的自信,以勇夺冠军为国争光的梦想去激励强化女儿的梦想。任何比赛,技术的竞争、体能的竞争固然重要,关键时刻,心理素质、主观愿望、意志力的竞争往往是决定成败的终极考量。

《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教育电影,马哈维亚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他的教育经历无论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一部值得学习的教育宝典。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