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小练笔”也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谓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那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小练笔呢?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把握读写结合的契机,巧妙地运用小练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灵活仿写,引导学生模仿借鉴,能很好实现写作方法的渗透。再者可以读中促写,引导学生将日常积累运用其中。
如何让课堂练笔更为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呢?语文课素来有文道之争,笔者认为课堂练笔亦是如此.纯粹的文字训练易扼杀学生的个性情感,然而,过于偏重人文思想的练笔,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并不一定有效.如教师们常用的你想对某某说什么,中低年级学生这样写,高年级学生也这样写.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语言品质又能有多少提升?因此,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练笔既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让其在表达方法上有所领悟,也就是说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艺术地融合。时下,很多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总是围着教材打转,哪里是作者表达的空百点,就让学生在哪里练,至于学生是否想写,又如何写却考虑得很少.这就使学生练笔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此前在听一位前辈教师在执教《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将对话描写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有层次的对话朗读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当小木偶拥有人的各类表情之后,他再次遇到狐狸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小木偶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深究起来却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是情境的,在这里教师不是常规地问学生你明白了什么,而是巧妙地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自然点出课文的寓意;其次它是发展的,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完成这一项练习,这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一次综合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是语言的,这样的设计是对前面对话学习的拓展和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对话在前面的语言铺垫之上自然有了新的飞跃,使得整堂课前后呼应,层次清晰。
课堂小练笔的关键是我们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结合文本找到适当的练笔引燃点,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要点有:抓文本语言的典型处仿写,仿写是模仿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练笔训练;寻情感共鸣处拓写,利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人物心理所产生的共鸣,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扣文本“空白”处补写,这样的练笔是“情”与“感”的交融;延文本的结尾处续写,有些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的空白,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