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中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那小学阶段童话教学应该如何教?
充分利用插图,把握童话人物形象,鼓励个性朗读,尊重独特感受,领会学法,积累运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精彩故事。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限的童话内容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小处见大,不断积累素材,不断丰富教学,使学生得到启发,体会到人生哲理。也可以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快乐的教学因素,为学生打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趣味和轻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童话不同于别的体裁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生动活泼,一般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童话,语言简练、传意直白、句式短小,易于小学生朗读、理解。这些选入语文课本的童话,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它的语言必然充满童趣、符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所以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与童话中的角色相结合,有感情的、有代入感的进行朗读,将朗读作为学习童话的敲门砖。
通过想象,进入童话世界。由于童话本身具有的教育性、幻想性、科学性及趣味性,使童话成为教育儿童的有力武器,启迪智慧的有效手段,认识世界的奇异窗口。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童话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