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一条让孩子与自然重归于好的路 ——读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有感
陈艳鸽发起了2021-06-11
0
回复
32
浏览

找寻一条让孩子与自然重归于好的路

——读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有感

许昌市魏都区实验学校   张庆红名师工作室 李焕焕

 

打开《林间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的扉页,上下两段引文对比着一读,实在让人不辨滋味!

上面是一首诗,来自我们熟悉的美国诗人惠特曼,“早春的紫丁香成了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还有青草 / 红的白的牵牛花 / 红的白的三叶草……”那是多么让人神往的美妙世界啊!也许我们的童年都曾经历,也许现在的你我都会怀念。而下面一段,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句子:“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这是圣地亚哥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说的。这真令人沮丧。成年人怀念童年的大自然,而身在童年的孩子却对自然完全无感,他们更关注他们的电子设备能够及时充上电。

作者理查德·洛夫是美国“儿童与自然网络”的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展中的儿童”项目的顾问。他的孩子年幼的时候,曾认真问他:“爸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这样的询问让理查德·洛夫察觉到当下儿童日益与自然疏离,他觉得成年人有必要让儿童保持与自然的接触。于是,他开始了对“儿童与自然”的探究。

《林间最后的小孩》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第一个指出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断裂问题,并把这个问题命名为“自然缺失症”。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历着他们“去自然化的童年”,他们不但在室内长大,而且被限制在一个更狭小的空间中——婴儿车、车上的安全座椅、汽车后排座位。他们几乎被“物理性地限制住了”,造成自然体验成为主要的缺失。相较于前人,现在的孩子花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表现: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更高发。

像孩子需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一样,他们也非常需要与自然的接触。童年时候的我们不应该是“林间最后的小孩”,现在的孩子也不应该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理查德·洛夫发现了问题,描述了现象,呈现了后果,也提醒我们有责任去“恢复”孩子们本该自然化的健康童年。

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则报道:成都市青羊实验附小曾经举行过“把衣服弄脏活动日”。虽然,“任由你想什么办法,只要能把你的衣服弄脏就行”的主题也许有些刻意,但至少在向成年人提醒:不要为孩子弄脏衣服而抓狂,而应该去创造并支持各种可以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活动。这样的活动简直是依据《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主旨而举办的!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忍不住审视自己的角色。想起很多跟孩子们的互动。比如,天气晴朗的午后,带孩子们来到大操场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冬天下了大雪,我会当机立断抽出一节课带他们去操场打雪仗。比如,太阳晴好的春秋天,午饭后,我会把孩子们带往操场,还鼓励他们脱掉鞋子奔跑游戏……读《林间的小孩》之前,所有的这些活动,我都只是秉持一种朴素的直觉——“带孩子们玩”,并没有想到更深远的意义——带孩子们接触自然。

感谢理查德·洛夫,他让我找到我那些行为背后有力量的理论依据,并因此而更有底气,并更有勇气在“分数至上”和“教学时间极其宝贵”的教育现场仍然坚持自己的探索。我会尽最大可能把孩子们推向室外,并继续努力,去找寻一条让孩子们与自然重归于好的路。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