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
许昌市魏都区实验学校 张庆红名师工作室
偶然间在郑大图书馆遇到了这本书,它不像平时我们经常看的教育教学著作,都是一些具体的理念或方法的指导,而是一本教育札记——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及见闻的单篇文章,汇集多篇成书,乃称“札记”。这样的形式吸引了我,缓缓读来,虽然是一段段不相连贯的语句,但张文质老师的形象却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书中有质问、有伤感、有哀切、有期盼、有释怀、有期待。
读这本书,相较于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一种自问、自省,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一、关于教育
什么是教育?张文质老师这样说:“真正的教育在出发时是未知的,只有在相遇时,在共同参与中,在对话的过程里,意义才日渐清晰起来。没有真善美的生长,教育就沦为训斥与操练。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
这几组词语就是张老师对生命化教育的凝练,教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温暖的词语组成的,是对生命的润泽、。反思我们带给学生的,是教育,还是“训斥与操练”?
“在教育中最令人厌恶同时一定会诱发人与人相互仇恨的,大概就是各种形式不断翻新的压迫……在这种以压迫为能事的体制之中,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也不可能有人的尊严与平等,同时从根本上我们也不能相信在压抑、扭曲的氛围中还能存在着真正的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的开始。”
“压迫”、“强制”,这样的字眼像是一块大石头,狠狠地压在了我的心口。我联想到了有时在课堂上发火时,孩子们眼神里流露出的害怕与恐惧,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我很喜欢张老师用的“相遇”这个词语,相遇是美好的,是幸运的,是值得期待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学生的每次相遇。
二、关于规范
读到张老师对于规范的描述,又是对我自己的一次心灵拷问。“不要在教育中寻求控制与改变他人,教育中没有规范,只有融合与生成。对儿童天性的控制与扭曲,使儿童丧失了自主能力,丧失了欢乐和对人的信赖。”
有时候,我们是否过于追求课堂上的整齐划一,“教学一旦行成程序,具有可控制的特征,我们更关注的常常就是程序和效果本身”,我联想到以前曾经流行过的模式课堂,当课堂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我们为了要贴合、套用这样的模式,就不可避免的要训练学生使其遵守我们制定的“程序”。当然,如今的课堂,我们更喜欢“乱”一些,要喜欢能听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教学就是我们和孩子的相遇中发生的。
三、关于“慢”教育
张文质老师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赞扬声中也有质疑,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何能够让教育“慢”下来?对此,张老师指的慢就是“用人性的方式”,用足够的耐心和细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面对应试教育高压下夹缝里求生的生命化教育,对待我们屋里对抗的教育现状,张老师告诫我们“可能我们这一代教师始终要与应试教育作斗争,既要有新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有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办法。这可能是我们一种对待现实的理性的态度,这种理性当然包含了妥协、退让、放弃和坚韧。”
有位我的老师曾经开玩笑似的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哪怕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乞丐,也能发表一些不满与意见的行业。这句玩笑话里其实饱含对教育现状的无奈,我觉得张老师的话是一个特别好的态度,我们知道有哪些不足,虽然可能无力去改变,虽然可能要妥协、要退让、要放弃,但我们知道要坚持些什么——借用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一句话——那么将来继我们而来的人们会看到一点小小的进步与减轻,这就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