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小明的一天为学习线索。通过对钟表上不同时刻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水平,正确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调查及分析,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如下所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通过听钟表走动的声音,引出课题。目的在于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而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欣赏生活的钟面,仔细观察钟面外部结构,再出示不完整的钟面,让学生说一说,把缺少的东西帮老师找出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顿时成了学生积极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在让学生按照顺序读出数字之后,用手比划读数的顺序,初步建立钟表顺时针走动的概念。区别时针与分针是学生认识时间的基础,所以我在这个环节设置了“抢答”“比赛”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时针短分针长的理解。如果能在课件中加入时针分针走动的画面,我想学生的眼睛、耳朵各种感官都会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集中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学生对钟表的知识也有一些储备。虽然这些认识在浅显的、感性的,但也成为学生“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要以这些经验为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他们原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如教学第84页7时的钟面时,让学生先来认一认、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三个整时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比较、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出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正好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这样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又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本课在练习设计中不仅注重了练习的优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学习小明的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如果在学习“小明的一天”内容后,能再安排“说一说你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这样更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学习需要启发和兴趣,于是我在制作课件的过程插入了小动画,并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选择游戏的方式。“找时间对应的朋友”不仅对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进行了巩固,并且再次巩固了整时。在课的最后,伴随着音乐对孩子们进行了德育教育,除了对知识的收货,更要学会珍惜时间。要是能在收集一些古代的计时工具展示给学生,适当简单介绍日晷和铜漏壶是怎么计时的,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