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态语言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其产生和运用要早于有声语言。在有声语言产生以后,它是传递信息、增加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肢体语言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广泛,可以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率;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结合,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就必须运用丰富的表情和形象生动的手势动作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消化。运用肢体语言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消化课堂所讲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创设情境激起小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肢体语言能构筑良好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肢体语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组织、优化教学。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肢体语言不仅是维持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在教学《风的测量》一课时有效的运用了肢体语言,教学中有风的等级的划分:目前一般按风力大小划分0-12十三个等级。树叶不动,无风,0级风;树叶微动,软风,1级风;树叶动有微响,轻风,2级风;细小树枝摇动不息,微风,3级风;小枝树摇动,和风,4级风;大树枝摇动,清劲风,5级风;整棵树摇动,强风,6级风;小树枝折断,疾风,7级风;大树枝折断,大风,8级风;小树被吹到,烈风,9级风;碗口粗的树木被吹倒,狂风,10级风;大树被吹倒或连根拔起,暴风飓风,11-12级风,摧毁力极大,陆地少见。
这些内容如果让三年级的孩子死记硬背,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学生也不感兴趣。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玩,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但是注意力很难集中,他们很难专注于你的讲解,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就是兴趣。我利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一旦学生的兴趣丧失那么一切都是空话了,教学也就失败了。学生的兴趣培养靠单一地讲解、一味地读书是起不了好的效果的,学生只能麻木地、被动地接受着知识。而肢体语言不同,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心理,“动”起来才会“吸引”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是活跃的......
我边教边做动作,先帮助学生理解了所学内容。接着我放开学生手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去感受风的等级内容,让全体学生站起来扮演小树,我则扮演大树,把身体比作树干,手臂比作树枝,手指比作树叶。我说“树叶动有微响,轻风,2级风。”我和学生都把手指动一动,嘴里发出哗哗的微响。我说“细小树枝摇动不息,微风,3级风。”学生轻轻动一动她们的小手臂。我说“大树枝摇动,清劲风,5级风。”我用力的挥动我的手臂,学生也用力挥动手臂,并在嘴里发出呼呼的声响。我说“整棵树摇动,强风,6级风。”我和学生整个身体都在摇摆。我说“小树枝折断,疾风,7级风.”学生把向上伸着的手臂放下来。我说“碗口粗的树木被吹倒,狂风,10级风。”学生详装摔倒......肢体语言使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尽情地表现,有效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肢体语言的运用,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大语言信息输入的刺激强度,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任何一门学科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另外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体态语在教学中与有声语言相比,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学实践证明,要扩大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以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其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它能让学生倍增记忆,以至于终身难忘。每一个人都能欣喜地、怀揣激情地感兴趣地去做,真正的做到学中乐,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