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7:30在千课万人网络教研公益直播课聆听了吴正宪老师关于《统计教学重在培育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的报告。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而数据分析又是统计的核心。听完吴老师的报告,让我对统计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认识、绘制统计图表,掌握计算平均数等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帮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善于交流合作。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时候也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什么数学信息,对所蕴含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让学生们思考折线统计图与以前学的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有了条形统计图为什么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什么?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帮助?然而在我的课堂中缺少的就是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性这方面关注的不到位,这也是听完吴老师的报告之后,我要努力的方面。
一、从真实的情景入手培养学生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性
调查研究是收集数据的的来源。这些数据的采集,可以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入手,如:天气情况、班级的近视率等一些身边的问题着手,自觉地做好数据的收集。这样学生们针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调查统计,学生们也更加感兴趣,同时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之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规律和趋势,并根据数据做出判断、预测和决策。从而体会数据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重要依据,感受数据的力量。吴老师在案例《平均数》一内容时,采用的是“某市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对‘6岁以下儿童免票标准是1.1’的规定进行修订,假如你是部分领导,你打算怎么办?”这么一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们去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把零散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发现6岁儿童的身高在120厘米左右的居多,计算出取样的数据,求出他们的平均数,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们感悟到“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要用数据说话。
二、大任务细化成多个子任务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任务”,学生看的这样的大任务会无从下手,然而把这些大任务细化成多个更明确“小任务”、这样学生们在解决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中,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在质疑与追问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一步一步地完成所谓的“大任务”。当学生们看到对“6岁以下儿童免票标准是1.1米”的修订,学生们随机就说出一个数据,然而这样的数据的依据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们去寻找依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在绘制图表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可以给出孩子们“半成品”的统计图,放手让学生们自己的完成,逐步完善统计图。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们针对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
统计教学不是对数据结果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关注对收集数据过程与结果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分析,重在培育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今后的统计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感受数据的随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