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教学——让学生深度学习发生
刘贝贝发起了2020-12-02
0
回复
10
浏览

2020年3月22日,在宋校长的带领下,通过千课万人的直播课堂,我有幸聆听了徐长青老师《引领高阶思维靶向、引动深度学习发生》的报告。简约就是复杂性思考后的简单呈现,让简约教学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身。听完徐老师的报告,深受启迪和感悟。

一、教师要做到“三容”。

徐老师倡导: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是师生的复合体。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成长规律进行合理的约化。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一次一次的错误,每一次的错误都是一次尝试,换一个路径,也许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到“三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不同和纵容学生的奇特。徐老师讲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案例时,老师问同学们,一张纸每次撕四片,能撕出2016、2017、2018片吗?学生们回答2016能,因为2016是4的倍数,2017不可以,2018有可能。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果,而是带领孩子们一起操作、实验,结果发现跟3的倍数有关,直至3N+1式子的出现,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这个案例中,老师不断调整学生们的认知,假设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正是老师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师生在情感上的交融,一起发现信息、处理信息,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差异。

教学不是让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而是让不同的孩子变得更不同。深度学习是在关注学生的差异中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利用差异和发展差异。徐老师谈到《统计》案例时,老师让同学们统计某一时段大桥的车流量,公交车、卡车货车、小轿车。给出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操作,这个时候就体现了学生们的差异,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出现,最终都没有完成统计,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合作,两人不够,再加两个人,四人为一组,四人不能做同样的事情就考虑到分工,设定角色这样很快统计完了。正是这样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利用小组的共同合作完成差异。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而且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差异,这也是我今后应该学习和努力的地方。

三、教师需要培养“钝感力”。

初听徐老师说到“钝感力”一词,以老师的“顿”促学生“敏”。徐老师用《重叠问题》这一案例,老师在讲授重叠问题是给出学生两个呼啦圈,分别给了2个孩子和4个孩子,一共六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参加了两项游戏,到底进哪个圈里呢?老师只给出了问题,就走到了学生的后面。让学生独当一面,最后2分钟以后把这个孩子套到了两个圈里。正是教师的“顿”促使学生的“敏”。回想自己,在老师“钝感力”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就像课标中的延迟评价,给学生等待的机会,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师生角色置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徐老师的简约教学令人深省,同时让我也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理论结合实际,深挖课堂教学,多向工作室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工作室的老师们共同成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