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诞生》读书心得体会
让“厚重课堂”弥漫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曾几何时,数学以它冰冷的面孔呈现在人们面前,令无数学生望而生畏。新课程的实施,架起了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数学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 五彩缤纷的世界:它贴近生活,富有情感,生动有趣,富有活力.....学生沐浴着新课程带来的清新的生活气息,尽情地享受着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同时也在用生活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着数学问题。
锅不是已经洗好了吗?
问题:小红帮奶奶做碗面, 买面条5分钟,切葱花2分钟,洗锅4分钟烧开水9分钟,把面条煮熟3分钟。为了尽快让奶奶吃到面条,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质疑:每顿饭后都要刷锅洗碗,锅不是已经洗好了吗?再做饭时还用洗吗?
“树坑不是也有宽度吗?
问题:在一条路的一旁植树(起点和终点都植),每隔10米植一棵,共植了151棵。这条路有多长?
学生质疑:我认为这条路的长度应该是超过1500米的,因为树坑本身不是也有宽度吗?
“不邀请司机叔叔参观吗?
问题:李老师带领20名学生包车参观科技展,每张门果20元,买门票要花多少钱?
学生质疑:司机叔权带学生去, 难道不邀请他一 起参观吗?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上述“质疑声”不是来自后进学生,而是来自中高年级的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课堂在“矫枉”的过程中是否又出现了“过正”?“生活昧儿”充裕了我们的课堂,充盈了学生的大脑,它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是否也在悄悄地干扰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用生活的眼光去关注非数学本质的东西该怎么办?我们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该有如何的导向?著名专家张奠宙教授曾经提出要“小心教学的去数学化趋势”,去数学化倾向将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严密的逻辑使它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它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它美丽。数学教育中要让数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要防止以“生活味儿”取代数学教学所该有的“数学味儿”。因此,成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厚重数学课堂,让课堂弥漫起浓浓的“数学味儿”,应该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目前应该冷静思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张红娜老师对这一课题深入探究,总结出了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的永恒话题。概念如同数学的基本细胞,相关概念之间形成“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数学中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教学中,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使学生领悟概念的本质内涵,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循环小数”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是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这一情境引入,然后又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诸多的“循环”现象,最后才走进数学,带领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知识。我认为,作为五年级的学生,生活中的那些“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此花时间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还是要紧紧抓住数学概念本质的内容展开教学。首先联系学生刚刚学过的小数除法让学生分组练习计算:15÷16 =(0.9357),28÷18 =(1.555…),78.6÷11 =(7.14545…), 25÷1.7 =(14.705882…)。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两数相除得到的小数商出现了哪些情况?都有什么特点?如何给它们分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先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和意义,再重点组织学生观察两类“无限小数”的本质区别,从而自然地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和意义。这样教学,既是从学生的已有数学基础出发,又建构了新的数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新的体系中紧紧地抓住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了教学。这样的数学课程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沟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遵循了知识本身的序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时,学生便容易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是一 幅立体的、有主有从的、活动的、延伸的、丰富多彩的美丽图画。”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一起把孤立静止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活跃起来,共同编织这幅美丽的数学画卷,并在编织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受和提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是一节大家公认的“没啥可讲”的课,也是所谓
的“不好上”的课。怎样上出新意?上出特色?上出“数学味儿”?我认为作为小学数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搭台设架,为新知的学习提供有益的数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数学环境中用数学学数学,让学生感悟数学自身的魅力,让课堂回归为常态下真实的数学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本节课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效果。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学习过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后续学习内容,同时也是继续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和换算的必备基础。单就小学阶段有关“几何知识单位”这一“知识链”来讲,它又属于“链”的尾部。教学时,张红娜老师紧抓其所处的“知识链”,从“链”入手设计教学。作为一条链尾部的一颗珠子,它的出现离不开前面的每一颗。因此,教学时,我利用了较多的时间,花费了较大的精力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相关的知识: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及其相应的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而这些知识恰恰就是学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张红娜老师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单位(平方米)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的含义,从知识的纵向联系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发展,同时巧妙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接着从知识的横向联系人手,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推理过程为例,充分为“1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做铺垫。在看似浪费了大量时间的“旧知搭建”中,新知的学习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吴正宪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比呈现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式来处理问题的好处,比仅仅得出正确的结论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方法比拥有数学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还要善于引历“数学化”,获得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克莱因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最独特的智力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体现以上这一切。”这就是数学的力量和魅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感受、鉴赏、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更是陶冶学生数学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过程。
关注“数学味儿”,并不等于走回头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割裂的。数学课堂需要生活去激活,生活问题需要数学去提升和解决。“生活味儿”和“数学昧儿”的有机融合才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应该弥漫的“主流味儿”。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这一“主流味儿”的“浓度”和“比度”,让数学课堂不因没有“生活味儿”而枯燥,不因缺少“数学味儿”而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