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其实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效率、追求效果、获得效益。在平时的工作和实践中,我认为如果能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把握和处理好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尾环节,就能以尽少的时间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一、课始:把握知识本质,有效切入教学。
一说到课始,就要提到情境的创设,《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情境时,我们不应只注重趣味性,更不能因素材过于丰富而干扰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提取,应该把握所要教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以简单的方式、与知识本身较为贴近的问题或话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很快进入对知识学习的体验和理解,从课堂的开始就为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很好的基础和基调。
吴正宪老师在执教“重叠”一课时,一上课,她请出一名学生走到教室前面,然后对大家说:“这位同学站到这里,他就在一列队伍中,从前面数他是第5个、从后面数也是第5个。请问:这一列队伍共有多少人?”她的话音刚落,下面就热闹了起来,有的说是10人、有的认为是9人、还有的答案是11人。“怎么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吴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画图、有的数数、有的列式计算。从后面的教学环节来看,引入本课教学的这个排队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本节课的教学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易于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话题引入简约而有效。
二、课中:突出学生主体,丰富学习活动。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否则,一切将成为空谈。在使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和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获取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的感受。
一位老师在执教“上台阶问题”时,告知学生:一步可以登上一个台阶,也可以登上两个台阶,问题是:登上十级台阶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先从较小的数据入手开始研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登上4级台阶有多少种走法。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组是文字叙述;有的组是画出4级台阶后用箭头标出各种走法;有的组在用数字表示;有的组干脆把几个文具盒摞了起来…。得出结论后,教师让各组分别用黑板、投影和摆实物的方式自主介绍,使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在课堂上一一呈现,课堂氛围自然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更加充分的激发和提高,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他们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共享了集体的智慧;在此过程中碰撞火花、启迪思维、培养习惯,形成和谐共融的课堂氛围。
某位老师执教“锐角和钝角”时,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观察“角都藏在哪里”、量“到底是不是直角”、把多个角分类、找“学具中的锐角、直角和钝角”、折“一个角”、画“几个角”。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对锐角、直角和钝角形成深刻地认识,更容易发挥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三、课尾:引领数学思考,提高数学素养。
黄爱华老师曾经说过:“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究的态势,我总在此时(课堂将要结束时)浓墨重彩地添上一笔。”在课堂的结尾部分,通过教师故意设置一些悬念,提出一些问题,让本节教学与后续学习联系在一起,或者给学生课后思维留下一些空间,让他们带着思考走下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继续探究的欲望,使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思考中、落实到行动上,提高他们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我在执教“圆柱的认识”一课时,课堂临近尾声,我问学生:“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圆柱形物体呢?”下课的铃声响了,很多同学还在思考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介绍了自己想到的和搜集到的资料,很好地理解了自然界圆柱形物体存在以及许多物体设计为圆柱形的科学道理。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当下课铃声响起,我问我的学生:“为什么乘号在乘法里可以写作小圆点或省略不写,而在其他运算中不能这样呢?”很多学生在课间展开了思考、猜测、交流和激烈的辩论,在练习课上我告诉了他们这个做法的历史由来。让人惊喜的是,在另外一个班问出同样的问题后,竟然有位学生猜想到了X与X相乘时的易混淆情况,并在黑板上画出了这种情况,使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也让作为老师的我坚定了这种做法的信念。如此的尝试也慢慢有了收获,我的学生也慢慢开始关注这样问题了,他们会时常问我:“老师,我们学习××知识有什么用处啊?”、“为什么这个叫规律、那个叫性质啊?规律和性质有什么不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为什么一个没有几次方、一个是2次方、一个是3次方啊?”等等。
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知识的升华、学习的延伸,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无形中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数学思考也一定会被慢慢调动起来,使他们逐渐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去思考一些和课堂、学习、生活有关的问题,逐渐养成一种“数学的想”的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在工作中多一点思考、进行一些尝试、坚持不断反思,就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学习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