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张彩霞发起了2021-12-28
0
回复
22
浏览

这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的一个内容。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现察活动中充分体会,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新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命的故事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进、引入、思索的问题情景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景的创设,你们照像吗?现在请看摄像老师从什么角度拍下了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我在课本上选择了主体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境,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手的能力,学生更有兴趣的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之和学习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模式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观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熊猫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熊猫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案,环绕熊猫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継续观察装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通,在体验中感如,为学习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问观念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学生从正面、后面观察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

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的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实物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图形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从上往下看到的形状,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