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数学老师布置作业都是书上或者练习册上的题,很多时候,自己还没布置作业,孩子们就已经能猜到晚上的数学作业是什么,甚至能猜到明天、后天的作业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布置太单一,而且无趣,这样将习题固定成作业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我也曾经尝试精心设计作业,可是进展不大。
这学期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术”。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精心选择一些好的习题,创新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巩固所学新知。设计作业时,应设计难易有别、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做起。
一、作业的形式多样
数学作业应形式多样,具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说”的作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都有一颗想要表达的意愿,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语言化。通过“说”让作业多样化,每天给学生布置一道将今天收获的学习知识点“说”给爸爸妈妈听的家庭作业。借此机会,不仅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新知识,也给家长提供了绝好的亲子机会,让家长可以明确的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2.“玩”的作业。贪玩好耍是儿童的天性,若将“学习”放在“玩耍”的对立面,学生就会对学习抵触,更不用说喜欢上学习。为此,教师要设计学生“玩”的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完成。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孩子用球拍托着长方体、正方体,球运送,通过玩来体验球会滚动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耍中巩固所学知识。
3.“问”的作业。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悟。”学生会质疑,说明他有真正地去思考,正如人们所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引导学生提问,还需要培养学生在课外碰到问题后经过思考,并提出问题。每节数学课可布置学生进行质疑,提出一两个问题,与同学、与家长、与老师进行探讨,让学生渐渐养成一种“想问”“敢问”“乐问”的习惯,体验到“问”的乐趣。
4.“用”的作业。 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效益,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的掌握知识点。
二、作业的内容丰富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丰富的作业,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1.趣味性。小学生天性爱玩,喜欢有趣的东西。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必然积极参与,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这一学情,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充满童趣的作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乐学者。
2.层次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实践都有一定的差别,学习程度不一。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设计难易有别、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弹性作业。
3.实践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实践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4.开放性。开放性的数学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多种解法”、“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巩固知识,还要创新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才能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才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