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数学属于一门灵活性较强的工具性学科,其对学生的抽象性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提出要强化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时就需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会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一味地接收教师课堂讲解内容,将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数学属于一门需要想象力的学科,其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此时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从被动学习模式中慢慢解脱出来,以此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弱、自身水平高低、学习态度好坏均会对学生的数学成绩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调查发现,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顺应教育发展方向
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变革工作被反复提起,这一政策对学数学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数学教师需要注重环环相扣,关注对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及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自由发散,保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留下深刻印象,实现个人数学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数学教师需要做好课件准备工作,关注对不同影响要素的有效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有效研究。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 创设情境,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抛弃,并引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此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其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内容讲解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小张和哥哥、弟弟在星期天一起去超市购物,他们买了 5盒饼干,每盒饼干单价为 15元,同时计划再买 3瓶红酒,每瓶红酒单价为 90 元,试问这次购物小张需要带多少钱?”这种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超市购物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就可以对课本上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2)趣味探究,探索数学自主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激发兴趣为主,为学生制定趣味探究教学方案,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数学自主学习方法,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各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并对兴趣点进行挖掘,以此来实现趣味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3)分组协作,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属于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并通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来使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可能性”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分组协作教学方案,具体如下:在班会上,教师告知每位学生需要表演一个节目,且节目形式不能重复,大家讨论一下,每一个同学应该表演什么节目?通过小组讨论后,以抽签方式表演。此时,教师出示三张卡片,分析写着唱歌、朗诵、跳舞,并要求四个学生为一组,组长负责抽签,并组织同组学生进行准备。当第一位同学抽到跳舞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第二个同学可能抽到什么呢?”此时,学生的回答是:可能是朗诵,也可能是唱歌。由此,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和讨论后,可以使小学生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存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这样既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又能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知行合一,拓展自主学习思维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知行合一”,其可以在实践操作中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可以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脑思考,这样既可以实现对自主学习思维的有效拓展,又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告知小学生自己提前准备好硬纸板,并按照要求剪裁成三角形模型,以期在课堂上开展强化实操训练,进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了解。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手中三角形按照一定的方式裁剪成三部分,并将三角形围绕一个中心点摆放成对应的三个顶点,保证相邻两边在一起,最后要求学生对角的特点进行观察,并借助量角器对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这一结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5)科学指导,深化自主学习体验
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同时需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配合,并对知识预设和生成间的关系给予准确把握,随后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来深化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进而培育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个位数是 3 的倍数,均能够被 3 整除,如 3、6、9”,随后教师可以列举出如下例子“26、49、73”,虽然它们的个位数是 3的倍数,但是不能被 3整除,这样就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教师再次提问“147、162、312 是否能够被 3 整除?且这些数字和 3有何关联?”这样的科学指导,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深化小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其数学综合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导和技巧上的点拨。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