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济,以爱育人 ——工作室成员邓芒老师教育分享
张怀秋发起了2020-11-25
0
回复
11
浏览

       翻开手机相册,看到学生正襟危坐,伏案执笔的画面,心中些许欣慰。多少个日夜为孩子们担忧难以入眠,多少个自习课躲在后门窗边偷偷留意,多少个课间在办公室批评教育引导唠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为人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是父母再三叮嘱的话语。在工作中,总会有许许多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大多时候凭借着一股耐力,一股冲劲,勇敢地直面困难,隐去泪水,坚持下去。在短暂的教育生涯中,对学生始终保持着耐心教导的方式,同学生亦师亦友,尝试走进孩子的心灵,将爱与责任贯彻到底。就像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她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每个学生都想要的……

一、平等审慎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势

       学生的潜力非常大,我从不给学生划分等级,更不给学生贴上“好学生”“坏学生”的标签。每位学生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每次行为就像在自己的白纸上涂抹各种色彩。我不断尝试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成绩的好坏不完全是界定学生好坏的标准,我反而要从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去观察他们,去发现他们散落在生命各个角落的小光芒。

二、高标准严要求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但不等待

       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制定严格可执行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的组规、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规定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标准进行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更加明确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在执行一切标准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部分学生努力但却很难完成的目标,此时对于他们就要降低要求,本着“不放弃任何学生”的思路为他们开辟新的道路。当然,不放弃不代表前进道路上对于这些“后进生”无限等待,明确要求之后,再遵循“不等待任何掉队队员”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警醒和提示,让他们快速地跟上大部队。

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创新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用上学时候老师教育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现在的学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策略。去年11月份,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衡水中学”邀请的系列学习,在学习交流中,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北京市骨干教师韩玲老师提出,对待学生可以采用“先跟后带”,就是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首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与方法处理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回到学校以后我就开始尝试“先跟后带”的教育方法,发现很多时候对于处理学生问题是很有效果的。举个例子:孩子们早餐总是不吃鸡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你怎么不吃鸡蛋呢?”

“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太高,我早上不吃鸡蛋。”

“不只你这样说,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至去年我看到一篇科学文章,发现原来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而且鸡蛋里的胆固醇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多于坏处,有一些营养更是其它食物中很少能提供的呢!你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这个例子就是我们常见的问题,我们先站在学生的角度顺着他的思路走,看起来是顺着他的,但它逐渐会被我们带着走,这就是韩玲老师所说的“先跟后带”,对此,她还举了很多例子,包括她把这种方法逐渐运用在了自己的生活中,总是受益颇多。

     很多时候,我总是本着为学生好的念头来处理问题,但站在自己的角度,这样的话,站位站反了,即便是本着学生的好,却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觉受到了伤害,结果导致学生和家长不买账。所以说,要用对方法做对事。激将法已经过时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是从尊重和赏识开始的。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孩子。

四、亦师亦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严厉的背后是关爱

       每一次严格要求的背后都应该充满了关怀,平等而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班级日常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之间不只是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生活中,师生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为朋友的关系,老师应是学生倾诉和交谈的朋友。要尝试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常常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逐渐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会产生信任,逐渐走近老师,表达自己。此外,还要更善于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切切实实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每一个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

       疫情期间,孙**是班级中退步最大的孩子,我眼看一个成绩不错的孩子自制力差,缺乏自信,每日不能按时交作业,不能及时打开网上课程,在多次信任地提醒效果不明显之后,我决定视频与她交流。针对她疫情在家的种种表现,我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她表示又担心又害怕,然后我再对她展开一番鼓励。“老师对你的要求的确很严格,因为你有潜力,你可以更好……”一个小时的视频通话短暂,但最终还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闸门,在“停课不停学”的后半时段,她突飞猛进,重新萌生自信,并在开学考试后的班级排名中,名列前茅。考试后,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看着她抿着嘴有话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我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她的泪水仿佛也在表达着感激。

五、甘为人梯,赏识的眼光让花朵更绚烂

       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绽放了;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有的怒放了,有的还没有动静就着急,只要我们悉心呵护,我们要相信每朵花都会开放,也许有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但它可能会是一棵参天大树。所以,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鼓励学生,这种鼓舞会成为师生情感的催化剂,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看来,我们老师要随时带着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罗**是我今年的学生,在老师和学生们的眼中,他“无恶不作”。看到这个孩子的眼神,我就知道,在他身上要多下功夫。通过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我发现,作为单身家庭的孩子,他远比同龄人成熟,他总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带领着意志薄弱的孩子“为非作歹”。为了做好班级管理,我们俩有一个聊天专用记录册,每天进行对话交流,他发表自己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对班级问题的发现、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坚持了三个月,他的确发生了改变,他愿意为班级做贡献,能够以更加正确的方式和行为融入到班级活动中。

       但好景不长,由于疫情停课,他心中那些“社会”的种子重新萌发,并且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不学无术,目无师长,宿舍起义……班级里接二连三的“小事故”,皆由他引发。这次,我仍然选择先看他在这些事件背后的角色定位和想法,找到孩子行为的理由,然后再和家长沟通,严厉惩处后,我们约定,遵守好班级各项管理规定,按照要求做好的话,可以有相应的奖励,这些天,我已然感受到了他的小小变化,也正在期待他新的转变。

      总而言之,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严慈相济,用爱浇灌,并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更多时候要在弄清楚孩子做事的原因后再做判断。希望通过这短暂的分享能够触发我的思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好的改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