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育人点
——记课例研修同课异构网络学习有感
中学语文组 邓芒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更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题记
通过这次课例研修同课异构的网络学习,我受益匪浅。老师们由浅入深的教学和点评指导,教课老师们在课堂上时刻倾注了育人点,使此次的学习有了深度和高度。此次研修主题主要围绕全息育人展开:全息育人政策依据:立德树人,学科育人,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逐渐转变。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中语文育人框架。基于单元教学设计,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从五个维度进行梳理,即学科认知、德性育人、审美育人、健康育人、实践育人。
第一节是邓凤军老师的《孙权劝学》,这是非常有趣,并且学生参与度很高的课堂。邓凤军老师真的很大胆地放手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钻研,不断谈就问问,在探究的过程中注入育人点,对学生的答案总结简洁又恰如其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反复钻研文本和课程标准,并且要求教师走进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处境,这样才能在适当的阶段进行相机教育,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很多时候对于一个学生的了解,很有利于在课堂上对他的鼓舞或批评,这样既能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育人理念,又相机教育该省,并警醒其他诸生,甚至将这种教育带入学生的家庭。例如,在这节课上,邓老师最值得欣赏的教法莫过于他的课堂活动上,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本课而产生的思考——劝说身边人的错误行为。
第二节课是孙青老师讲的《回忆鲁迅先生》,孙老师先在课前统计了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这样既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学生学情,并能够引导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前后对鲁迅先生的对比,更加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阅读。孙老师也是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文本不同章节李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让小组代表以汇报的形式到讲台上展演,充分利用教学教具,并且这样分层次分析的方式,对于这篇较长的散文诗非常适用的。
课后,与会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点评,大家从语文比较思维的训练,人物关系梳理结构,课堂文本(凡人情怀)的引导,立足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评析,即便是老师们的评价,也让人产生很多思考,让我想要在今后的听课活动中,期待自己有更多的发现和观察点,有更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