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后得失总结 ——工作室成员孙路老师教育分享
张怀秋发起了2020-11-25
0
回复
5
浏览

《卖炭翁》教后得失总结 


孙路    

关于这次讲课,准备相对充分,可是临到上场,依然感到很胆怯,刚开始有说错词语的现象,后来讲课就相对较顺。因此,我觉得以后无论什么时候?上什么课?都应该准备充分!但是,关于讲课比赛这一块,作为相对年轻的教师,我还是应该多加历练!

《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一篇。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是个本身比较好懂,但是若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卖炭翁》也正是“宫市”为害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劳动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卖炭翁》一诗是作者根据当时的一件实事,进行再加工创造改编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讲故事。课堂上,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讲述这位可怜老人的故事加以渲染,故事讲得很生动,打动人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卖炭翁的形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加以对比分析,从中提取能深刻反映人物形象的语句,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宫使的形象也丰满起来。

 至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使得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另外,虽然课堂上虽然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