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分享——工作室成员孙路老师
张怀秋发起了2020-11-25
0
回复
5
浏览

统编中学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4课

《卖炭翁》

 

 

一、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一篇。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是个本身比较好懂,但是若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卖炭翁》也正是“宫市”为害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劳动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卖炭翁》一诗是作者根据当时的一件实事,进行再加工创造改编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

二、教学目标

  1. 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 品读,理清人物形象
  3. 悟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和记叙,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主题。

三、教学准备

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本课,需要预习课文,多读几遍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把诗歌所讲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同桌听。教师需要提前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度解析,对本班学生的学情做简单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屋漏遇雨,长夜沾湿的秋夜,杜甫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而同情被压迫人民,揭露社会的黑暗一直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大主题。唐代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写过不少这样的诗篇,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卖炭翁》,今天让我们走进卖炭翁,一起倾听一位卖炭老人的故事,感受作者伟大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据说“老妪能解”。

(三)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四)读诗文

1.听范读,读准字音。

翩翩两骑(jì)    口称敕 (chì)    

叱牛(chì)       将(jiāng)   

2.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第1段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些,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

第2段应该读得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

(五)讲故事

  思/议:根据课文讲故事

提示:结合课下注释,加一些自己的想象,讲述这篇诗文的故事。可小组合作,每人分享自己的见解,整合意见讲解故事。

(六)解人物

思/议:

诗歌塑造了“卖炭翁”和“宫使”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找出描写这两个人物的句子加以比较,分析其形象特点,完成表格。

 

人物物

项目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炭的价值

卖炭翁

 

 

 

 

宫使

 

 

 

 

(七)悟情感

思: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1.体察民间疾苦,关心百姓

 ‚2.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势力

 ƒ3.敢于为民发声的诗人

 

课堂小结: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虽着墨不多,却生动形象。卖炭翁的贫困、悲苦、老态龙钟受压迫却又无力反抗,让我们哀其不幸;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蛮不讲理让我们义愤填膺。总之,全篇文章在叙事与描写中充斥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

布置作业:

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请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卖炭翁

卖炭翁           同情

对比

宫市             憎恶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