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葛静老师教学分享
张怀秋发起了2020-11-27
0
回复
15
浏览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葛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2、通过查资料,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知艺术形象

2、认识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

  1. 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2、认识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

教学方法: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云不学习,只是个教书匠;张海迪不学习,只是个残疾人;赵本山不学习只是个穷农民,可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古人是怎样看待知识的呢?我们看一下这几个句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我真是佩服古人的毅力,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崇尚知识,这么热衷于功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1、介绍作者、作品: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检查预习
1给生字注音
1、作  揖( yī)    9、相  公(xiàng)   17啐(cuì)

2、带  挈( qiè )   10、报  帖( tiě)     18斋公(zhāi)

3、行  事( háng )  11、避  讳 ( huì )   19醉醺醺(xūn)

4、长  亲(zhǎng)  12、赊  欠( shē)    20癞蛤蟆(lài )

5、腆  着( tiǎn )   13、绾  发 ( wǎn )  21阎王(yán )

6、星  宿( xiù )   14、桑  梓( zǐ )     22 嗑 (hé)

7、兀  自( wù )   15、侥  幸( jiǎo )    23瘟(wēn)

8、轩  敞( xuān )  16、攥  紧 ( zuàn )

2解释下列词语

带    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浑    家:妻子。

作    揖:拱手行礼。  见    教:指教。

相    与:结交。     桑    梓:家乡。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三、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课文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学生明确: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说说中举前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
四、研读课文

  1.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
    中找出依据。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 另有邻人 (4)本人态度
    2、思考: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明确: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
    3、精彩片段:第五自然段。

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噫——好了——好  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4、思考: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中的描写中了解社会。作品中看似闲笔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作者描写范进中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境遇,我们对范进生活的社会有哪些了解?
(1)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2)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3)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感知艺术形象
1、思考:根据范进的言行,说说范进对待科举的态度。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的特点。
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2、 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3、其他人物形象
(1)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2)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3)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刻画人物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等。结合习题五。
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七、作业:选取一个你熟悉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写一篇记叙文,运用一定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八、板书设计

            中 举 前     对 比     中 举 后
                            
            生活    家境         每日小菜饭                   大为 众乡邻 奔走效力 
                                  乡试无盘缠                         殷勤送礼 
        状况      贫寒          卖欢换米煮粥                改观 张乡绅 登门拜访 
 
                                                                                  百般拉拢 
       社会      地位         观世宝 尖嘴猴腮                地位 才学高 天上星宿    
          地位                卑微   癣虾蟆 不三不四          陡高 品貌好 贤婿老爷 
       行为                     忍气吞声                             喜极而疯 
           表现                    卑怯畏缩                             圆滑世故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