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例分析——蔡俊娜老师
张怀秋发起了2020-11-27
0
回复
24
浏览

《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执教:胡红娟    分析:蔡俊娜

课前学生背诵苏轼的诗篇《题西林壁》《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然后教师用包含激情的语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让我们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导入本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给学生传递的一个信息:本节课学习的也是苏轼的作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胡老师的这种导入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宋词。

2  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

3  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让学生齐读目标,以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解题复习了词的相关知识。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越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知识铺垫很厚实,便于学生理解本词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词,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并提示: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听读后让学生自由读 ,老师指导,学生展示。这样的模式很高效的解决了古诗词难读(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节奏)的问题。
理解词意:让结合所学知识和注释翻译词意。(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教师师展示翻译好的译文,生读。此教学设计有点浪费时间,学生自己翻译已经用时5分多,又展示、齐读。耗时又两分多。

接下来教师顺势提问: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词眼: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2..如何读出“狂”?引导学生把握本次的情感,很不错的设计。 

思一思

   上阙       绘           

   下阙       抒           

这一设计不如变换一下问法,用一句话概括本词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一品,感悟作者的情感

1 古人用词往往一字传神,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请说说其妙处。

示例:我觉得“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用得好。一个“卷”字,形容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

2 词中有多处运用典故,请你任选其中一处 说说用典有什么作用?

 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用典的作用: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

示例:“看孙郎”引用孙权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如少年人的豪情。

这一环节有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导向,很好。

 总结,启示感悟.
1.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启示:生活总有许多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由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很好的一个契机。
  心灵有约——悟读拓展

《题西林壁》中 “________”显示他超人的睿智。

《记承天寺夜游》中“————”道出他难言的微妙。

《水调歌头》中“————”说出千古离人的心声。呼应开头,很完整的一次授课

总评:作者简介有些费时,有些内容教师可以不拓展,如北宋四大书法家。思、议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便开始议,仓促了。读的很充分,以读带学很不错。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正,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全面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后上课要注意克服碎问,要注意展示自己的基本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