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案例分析
授课人 蔡俊娜 分析 蔡俊娜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作者及元曲。
2.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精准默写诗歌。
3.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目标符合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也便于他们接受。难易程度适中,也有梯度,有基础知识的积累也有能力的培养。
导学过程
一、导
1.导入
由“秋”你想到哪些景物?导入本课
导语设计紧扣内容。
2.展示目标
3.了解元曲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怀、写景、叙事,便于清唱,如《天净沙 •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题。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4.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 “文场曲状元”之称。他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 • 秋思》最为著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jī)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知识铺垫很厚实,既让学生积累了文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对主旨的把握。
二、思
1.指导朗读(注意节奏、停顿、重读)
朗读指导不到位,全曲的感情基调不都是沉郁、缓慢的,“小桥流水人家”应该是明朗的,较欢快的。
2.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旁注先独立翻译,后老师展示)
3.独立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这首小令哪句最能直观地反映这一情感?
(学生思考后,记录下来进行展示)
此环节优点是在思考中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是第一题的设计有难度,如改为:“本曲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会更好。
三、议
1.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首散曲中写了很多景物?选出对你感触最深的,采用“ 句(词)使我感触最深,因为 ”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2.本首散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样的写法一般被称之为 。
(合作探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评议)
此环节用 “ 句(词)使我感触最深,因为 ”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既交给了学生答题的思路,又规范了学生答题的格式,很不错。在讨论前老师出示了范例有助于学生疏通答题思路。
四、小结
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描绘了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现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牵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西下”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散曲寄情于景,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结语太长,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五、当堂默写、
六、拓展
把这首散曲扩写成一段文字。
此问题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本曲的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把握,有培养的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实现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