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主备人:蔡俊娜
课程设计 |
修改和反思 |
教学(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体知识。 2.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文言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完成目标1、2 一、导。 1.导入新课。 由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导入新课。 2.知识链接。 ①孟子。 孟子,名____,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 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_______”。 在政治上,他提倡_______,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的品质。 ②《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 著作之一,“四书”之一(《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被宋朝朱熹定为”四书”) ③孟子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二、诵读文章,感知文意。 1.读准。 2.读顺。 3.读动听。 三、细读释文意。 要求:学生先自己疏通文意;对于自己不懂的词意小组合作处理;小组有疑惑的集体解决。 四、质疑解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文章的大意,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探究作者的思想。 课时练: 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重要词汇。 3.完成《课时练》的“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完成目标3和4. 一、导 1.背诵全文。 2.抽查重要词汇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二、合作探究 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孟子在文中论述了什么观点? 2.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为什么不 直接提出来?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3.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 4.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5.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6.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1. 中心内容: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应选择“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2. 写作特点: ①说理深入浅出,层层深入。 ②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富有论辩性。 课时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⑨ 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B.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 板书设计:
鱼和 正面:不为苟得 熊掌 舍生取义 患有不辟 设喻 反面: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 事例一: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事例二:见利忘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