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邓芒老师教学分享
张怀秋发起了2020-11-29
0
回复
26
浏览

《爱莲说》教学设计

邓芒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2.技能目标: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学习重点

原文、翻译、重点实词的背诵掌握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导入新课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宋代周敦顾更是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由此而写下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爱莲说》。

原文(要求会背诵)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花,者甚蕃。晋陶渊明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独爱莲出淤泥不染,而不,中通外直,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远观不可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乎众矣!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      )  淤(       )  濯(     )   亵(       )

噫(      )  逸(       )  鲜(     )   颐(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爱者甚            ②陶后有闻          ③而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花之隐逸者也        ⑥乎众矣           

⑦ 香远清             ⑧亭亭净植            ⑨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人们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干。香气传得愈远愈发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了

 

感悟思考

(1)《爱莲说》的作者是 周敦颐  , 宋代(朝代)著名的哲学家。”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意在突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1.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赋予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赋予正直通达,行为方正的品格;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赋予莲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品格。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作正衬,用牡丹作反衬,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查阅资料

(1) 用原文填空。《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的形象概括为“   君子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目的是:在莲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3文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你认为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

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

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4)本文将花的形象象征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象征怎样的生活态度?

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象征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象征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5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6)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赞美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和鄙视。   

 

课堂反馈

翻译下列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后拓展

(1)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从学过的诗中找出陶渊明爱菊的“证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历史上关于“咏荷”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