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题、论点分辨不清。
有些议论文标题是论点,有些则是论题。在答题过程中,题干要求找出中心论点。有些学生就会把标题找出来做为答案,殊不知它只是一个论题,而不是论点。实际上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如2014年河南中招语文中考试题《阅历与读书》,很明显,这篇议论文的题目是论题式,如果在阅读时思考一下:作者针对这一论题发表了什么看法?表明了什么态度?这样就很快的找到文章中心论点了。
2.提炼论点不准确
把握文章的论点,一定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必须要关照全文,有的同学会断章取义,甚至写成分论点。
提炼论点首先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点,阅读过程中,我们凭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不难确定某个概括性强的句子是中心论点。如果文中没有 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的词句,进行提炼组织,以求全面体现作者的观点。
3.不能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4.概括事实论据不简洁
部分同学在概括事实论据时,或者照抄原文,冗长罗嗦,或者摘抄其中几句话,不能全面准确概括,这都是不妥当的。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准确,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一般采用“某某+怎么做(体现论点的内容)+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
例如:概括下文中划线的事实论据——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项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1)清康熙年问,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阋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2)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盔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答案(1)礼部尚书张英,处理家里与邻居地界之争,采用宽容方式处理,家人让地三尺,邻里羞愧也让地三尺,成就“六尺巷”佳话。
答案(2)女售票员让小伙子擦干净涂在公共汽车上的痰,以包容的方式解决小伙子的面子问题,最后使小伙子后悔并在报上公开道歉。
5.补写论据不典型、不简明
这种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一些同学补写的论据不典型,没有代表性,没有说服力,同时叙述繁琐,像记叙文一样进行刻画描写。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注意议论文中叙述的要求,要简明概括,与观点无关处坚决舍弃,能证明观点处交代清楚就可以了。
有时还会混淆概念,例如为一篇文章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有位同学举陈景润例,但叙写时定向不明,过多地强调陈景润在研究中遇到多少困难,怎样去克服,这就把“勤奋”与“刻苦”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这就启示我们,同一个材料,引用时必须瞄准概念作定向叙述,否则只能游移不定,言不及义。
6.论证方法与说明文中说明方法混淆不清。
一些同学文体不分,议论文中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打比方常常混为一谈。关键是要分清文体,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专用术语。
7.论证方法之间易混淆
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有的同学会混淆。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人物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要求是说服力强大的例子,而且最好是众所周知,有明确书面记录的例子,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
比喻论证很多时候是用自然界的现象来阐述生活道理,如《谈读书》一文中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8、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很多同学回答这种题目很空洞,只答“运用了…….方法,使论证……”,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四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证明观点服务的,一定要答到证明了某个观点为止。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一点有时候是学生最难把握的。
例如:
幸福是什么?
①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真正的幸福就是简单生活。
②有人问我,“简单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我说,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生活”意味着摒弃虚荣,少一些对物质的追求,多一些心灵的滋养。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从容,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
③简单,是平息外部无休止的喧嚣、回归内在自我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我们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
④当人们习惯于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时,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正在一天天地枯萎。当人们为拥有一幢豪华别墅、一辆漂亮小汽车而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以致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疲惫地倒下;或者为了一次小小的升职,在上司面前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或者为了无休无止的聚会,精心装扮自己,虚度很多光阴……到头来,面对的只是一个内心孤独苍白的自己的时候,我们真该问问自己,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⑤当你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只为内在的自己而简单生活时,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没有海滨华丽的别墅,而只是租了一套干净漂亮的公寓,这样我就能节省一大笔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旅游或者接济他人;我用不着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因为能证明自己的方式很多,提升并不是唯一的;我可以推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悠闲读书,独享书中无限风光,或者和家人、朋友交谈,分享轻松美妙的晚上……
⑥简单,也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我们将变得更敏锐,能真正深入、透彻地体验和理解生活。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将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的生长而欣喜不已;我们将重新向自己喜爱的人们敞开心扉,表现真实的自然,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真诚以对。那时,我们将发现彼此因隔阂而不能相互沟通的问题,不过是过于忙碌而疏于交流造成的。只有当我们开始体验亲密和谐、友爱无间时,我们将不是在生活的表面游荡不定,而是深入进去,聆听生活本质的呼唤,生活因此而变得更有意义。
⑦简单的生活是幸福的温床。只要不过度追求物质,不受虚荣的影响,我们的自由就会越来越多,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所以,让我们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这就是简单生活所追求的目标。
1、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比喻论证),论述了(突出了)幸福感对于人们心灵的重要性,从而论述了“简单生活”的益处,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简要分析④⑤两段的关系。
答案:第④⑤两段内容构成正反对比关系(1分),第④段从反面论述没有简单生活的弊端(1分);第⑤段从正面论述了简单生活的好处,使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9.把“如何论证”简单理解成“运用何种论证方法”。
这种题型学生答题时,往往直接答成四种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而这种题的答法应该是从论证思路的角度回答问题。议论文一般可以分成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要表述清楚“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如何。回答某一段是如何论证的,也是按这样的思路回答。
例如:
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自省。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过:“如果你错了,就迅速而真诚地承认。”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而不为错误辩护的人,才能在检讨中不断进步,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还可能出类拔萃。相反,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知错不改的人,不但毁了自己的形象,引起别人的反感,还埋下了日后重蹈覆辙的隐患。
请说说这一段是如何论证的?
答案:首先提出 “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自省”的观点,接着引用卡耐基的话阐述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而不为错误辩护的人,才能在检讨中不断进步,甚至出类拔萃的道理,最后,从反面阐明那些执迷不悟、知错不改的人最终会毁了自己。
10.开头、结尾的作用分析不透彻:
议论文的开头有的是名人名言,有的是名人佚事,有的是生活现象等,在分析他们的作用时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然后再回答各种方式的作用。具体的方法一般是: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更有说服力或权威性。 ③开头通过叙述生活中的现象(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当然,这些内容有时也能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引出的论点,在回答时也要写上,有的同学分析不透彻、不深入,这一点容易遗漏。
议论文的结尾有这样几点作用:(1)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2)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3)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4)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一定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有的同学生搬硬套,不知道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透彻的分析,回答时往往牛头不对马嘴 。
11.议论文语言的分析
议论文的词语往往比较抽象。阅读时,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是解题的关键。常见题型为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又各具特色。据此,鉴赏语言风格也是常见题型。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如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严密准确等。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就可以了。但是答题时,一定要练系文章中的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一些同学总是脱离句子进行空洞的分析。
12.开放性试题
近几年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如: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要求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要求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是学生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A.缺少分析。
如《我寻求挫败》“第⑦段画线句中,”这份绝望“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很明显,第4题用原句答,不须再作分析,但第3题不同,“为什么”兴奋昂扬“”一问要求学生从原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重组、分析,可是有的同学只是简单地答“有理想信念”,缺少由此及彼的因果分析。
B.牵强附会。
一些题目往往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悟,有些同学因缺少积累和思考,思想贫乏,举例失真,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例如《错过就会永远失去》第3题:“请在文中第③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按照文意,补上的内容应是“错过了得到令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的机会,则意味着永远失去”,有位同学搜索枯肠,叙述道:“早晨起来,天气阴沉,没晒被子,后来天放晴,我失去了一次好机会„„”内容,平时的观察思考及其积累,考场上的读懂题意,多么重要!
议论文阅读的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解题方法:
1、研读题干,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
1、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和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2、上一句跟下一句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
3、每段意思,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有没有过渡性的小段落?或是段的末尾或开头用了哪些过渡性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