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现在我所带的两个班是一个培优班一个普通班,这两个班级的现状是成绩差,学风不好,教起来特别的吃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比较懒,作业布置后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不多,有的同学就是做了也是应付。教这么多年学,这一届学生表现的懒散特别突出,好多的知识上课讲的时候不知道用笔记下来,记下来又不去主动反复的复习。班里意志比较坚强和志向大的学生还能坚持下来,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坚持不了几天又恢复了原样。一个知识点讲了几遍考试时一看答题卡还是一堆错误。所以每次评卷我都会把同学们出现的错误在多媒体上展示,然后并把相关的知识点复习提问,或者是当场记忆。
例如:这次九师联盟考试。写出实验室制氯气的离子放应方程式。这道题的错误率33%。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错误。
①离子方程式不会写,不知道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针对这种问题,我把拆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复习一遍,又让学生写了一些常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②第二种错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不会,并且不知道发生氧化还原后生成什么物质。我就让学生总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且写出几个常见的氧化还原离子反应方程式,评卷时提问讲解、再复习相关知识点。然后把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总结一遍,让学生重点记忆提问,课下过关,并且布置一些常见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离子反应方程式。
每次如此可是学生成绩还是这么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直到现在我才悟到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愿意学,知道怎么学,如何学有所成获得成就感。老师要先解决的是攻心。
学生第一在乎的是:老师是否记得我
这是我以前容易忽略并且不屑的事情,但是换位思考后,这一小小举动给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大的心理暗示:这位老师喜欢我。记不住学生名字的老师,真是不合格的,这是心理话。
学生第二在乎的是:老师是否看好我
解决办法是:经常找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前提是我们要真诚,沟通前要备好工作。以前,我自己心里也是有一些障碍的: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不用管就行,成绩不好的,找他谈心又如何,他就是冥顽不化,并且有时出力不讨好,惹得一身骚。久而久之,我也就没这个兴趣了。现在悔悟:我犯了唯物主义世界观,透过特殊看一般。更接地气的解释:懒得操心,诚意不足。让学生潜意识认为“老师找我准不是什么好事”。
通过近一年来多的接触,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老师找他谈谈心,并且这样能及时消除误会,学生更乐于在课堂上展现自己,不怕暴露自己的薄弱点。让我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现在有点懊悔,因为有些学生我从来没有给过他鼓励,甚至是一些暗示性的。
心得第三步:老师不能大包大揽
有幸听过一个小学校长的讲座,他的发言至今让我反思:勤奋的教师不一定教出有素养的学生。回顾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一直勤勤恳恳,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到辅导学生,不遗余力,但成绩并不能如愿。听完讲座后,我找到原因所在:
(1)、我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了教师的教,却忽略了学生的学。让孩子机械被动学习恰恰违背了孩子求知的科学规律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
(2)、我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了教学内容的答案,却忽略了答案的生成过程,而近几年高考题恰恰考知识生成的本质。高考题中纯知识记忆分值一年比一年少,而探究性实验,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分值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教高三的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警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只教教材,不能只做简单的加法,(一)要做到课程的整合与再造,(二)要做到基础课程本质化改变的课程整合。
心得第四步:老师应充电学习,提高业务素养。
(1)、据多次参加高考化学命题的郑克强讲:高考一、二、三卷是统一命题,分别组卷,所以全国一、二、三卷都可以作为我们复习备考的研究对象。
李校长每年都强调:一线老师要认真研读高考题,把好高考考题的命脉,做好高三一轮复习的侧重点,做到1+1>2的知识优化整理。这就需要老师们花时间去探讨,实现知识系统化、出题优质化、课堂高级化。
(2)高考命题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而我们的学生平常做的高考模拟题一般是由高中教师、教研员命题为主,与全国高考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要求老师在复习备考时,除了着力研究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之外,更要研究大学相关课程教材情况,站在高校对高中教育的要求上去理解高中课程教材和高考命题。而对于大学教材,我的大学专业知识都快还给我的大学老师了,只记得一些零零碎碎,更别提站在大学的教材角度去探讨高考命题,所以研读大学教材也是高中教师必修的一项业务!
(3)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年高考命题要落实习总指示精神,理综要增加实验方面内容至少十分,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内容要加强注意。
每年高三,老师们不但要研究本年的考纲变动,也要花一些时间去关注时政热点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去关注化学热点问题: 近期发生的化学学热点事件,了解其中和化学知识的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反思使我最终认识到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利于学生素养形成的课堂,应该是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有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学生真正成长、提升能力的趋势。应把课堂做空,把研究做实,这种境界看似简单,实则极致。
我要做教育的“牧者”而不是“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