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习真正发生
----商艳琼
程翔老师的讲座《语文课堂的境界--钱梦龙<导读艺术>荐读》,可谓是一场精神的盛宴。程翔老师用自己教学成长的切身感受和对语文教育的深度思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语文导读法”。
导读法是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他的基础理念是“三主”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中,特别强调学生在认识、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成为能动的“读者”。教师则要发挥“导”的作用,因势利导,以“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鼓励、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知”。
听了程翔老师的讲座,阅读了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这本书,真正地意识到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多么重要。一名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习行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把“预设--讲授”的教学模式变为“预设—生成”,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发生。
一、提问要学会巧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恰当提问。钱先生主张课堂提问要“巧问”,这个巧,表现在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程度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等方面。反对的是“笨问”,如,问得过于简单,或过于艰涩、或毫无思考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等。
例如,钱老师在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钱先生就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学生略作思考,便得出结论:“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钱先生接着启发:“那么‘路’和 ‘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学生进一步思考后,回答说:“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的实现也是要靠人的奋斗。”钱先生进一步追问:“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学深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像这样提问,表面上也是“连环问”,其实却是步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随之向深处掘进,逐渐接近真理。
我们能可以看到,钱先生所赞赏的“巧问”,其实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这种提问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能容与思想内容,把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
二、提问要学会曲问
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提问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钱梦龙老师的“曲问”堪称是提问艺术的楷模。所谓“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中。与一味正面提出的“直问”对比,“曲问”极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其积极主动思维。
如钱老师教《愚公移山》时,要了解学生多“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是否理解,没有直问:“且字什么意思?”而是问:“老愚公多大年纪了?”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又如,要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含义,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被问住了,看看课文注释,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有爸爸!”这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带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通过深思质疑把认识引向更深层次,让学生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质疑”的提问不同于“定向问答”的提问,问题不再是事先“定向”,而是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发现”的。因此,对那些只习惯于“上课听讲”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加强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语文导读法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如:导与学的关系、导与读的关系、语文情感陶冶与思维训练的关系等等。我将在名师引领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将理论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