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幼童》
zhangjing发起了2020-11-24
0
回复
6
浏览

《哲学与幼童》读书心得

第一次听说加雷斯.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三部曲是在2019年12月27日参加弯丽君名师工作室的研讨会上,带着好奇和学习的想法,网购了《童年哲学》、《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三本书。

当我刚刚拿到《哲学与幼童》这本书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哲学与幼童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本书是阐述什么内容的?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这本书。通常我看书的时候,会先看前言,因为往往一本书的前言就会告诉我们这本书所要向我们阐述的是什么道理,可是,我读着读着,不仅没有直接发现所要了解的道理,还时常伴随着一丝疑惑 。还记得上次提到哲学问题似乎是几年前的事情啦。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总是想带着结论去品书,去品句子,显然这是一本难啃的书。 作者加雷斯`B`马修斯是美国当代哲学家,也是儿童哲学的开创者没错;陈国荣翻译的这本《哲学与幼童》初步读起来,似乎是一头雾水,好了,读了大概20多页,我开始找规律,我急切的想要用一句话来表达整本书所阐述的道理。从篇章段落来看,前一段是记录孩子在幼童时的一些提问或者是与家长的对话,后一段紧跟着的就是有关哲学理论对这一过程的阐释。我总是想问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是要表达什么? 书里陆续出现的有:蒂姆(大约六岁)正忙着舔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知道着不是在做梦呢?”显然,这不仅是针对梦和清醒状态的划分所提的问题,更是“大多数人对平时确信自己理解的食物是否是真理解,产生了怀疑。”大卫(五岁)断定掉在地上的苹果是活的?因为它可以萌发出一株果树,带进室内便不是活的了。但它们与挂在树上的苹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显然,这是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生命状态,并判断生与死的界定;丹尼斯(四岁半)说,一样东西“可能同时在前面,又是在后面,比如我们绕着这张桌子转,一会你在前面,我在后面,一会我在前面,你在后面。”显然,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是相对主义的精彩发现;厄休拉(三岁四个月)说:“我肚子疼”,母亲说:“你躺下睡着了,痛就会消失的。”厄休拉问:“痛会上哪去呢?”(会不会跑到壁橱里,跑到床下,会不会再跑回来?)显然这是企图在捕捉事物变化和消失的缘由。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份情帖”。——这些论点与论据,我似乎懂了一些。 直到我真的读不懂时,打算从后往前读时,我看到了哲学家周国平这样评论: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懂了、明白了、瞬间摸到了我熟悉的词语“提问””倾听”。恍然间懂了为什么作者要讨论这些孩子无边界的提问。在生活里我们也总是会听到孩子们问这样那样的你无法回答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是孩子们遵循天性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当孩子刮刮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时 候,运用哲学的能力就随之而来了。

《哲学与幼童》是一本“大家小书”,收集了3-12岁孩子提出的漂亮问题和三十来个有趣的生活故事。孩子对自身有着最为纯粹的好奇心,对自然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是哲学式的:宇宙有边际吗?午餐会长在树上吗?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看不见两个你?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成年人具有提升自我哲学修养,才能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为孩子够格的哲学玩伴,保护孩子的天真与浪漫。

从一本看不懂的书开始,慢慢的去理解读者的写作的意义和用意,从而也让自己跟着作者的笔迹去挖掘深层次的含义,去探索孩子的秘密,与儿童对话。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