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职教情怀的校长
许昌科技学校 何军卿
(2018年11月9日)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同仁:
大家好!
感谢大家来参加此次名校长工作室的活动,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优秀的校长对我们工作室的关心与支持!三名工作室的成立,是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为了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所做的以点带面的教育探索,名校长工作室的出现,为各位优秀的校长们,搭建了交流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艺术、挖掘教育内涵、探讨教育创新的舞台,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与切磋,能够促成一场场头脑风暴,碰撞出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学校建设,有利于各位校长成长的绚烂火花。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谋划者,是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是教师队伍的引领者,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我们受党和国家的重托,肩负着为国育才、为民育儿、培养接班人、塑造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尤其是我们职业学校的校长,在改革大潮已经把职业教育推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数以亿计技术型劳动者的培养人,我们是把家乡河南这个人口大省转化成人才大省的魔术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全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兜底人,我们是扶贫攻坚工程教育扶贫的主力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校长有重任在肩的家国情怀,有干事创业的职教情怀。作为一名中职校长,一个数十年风雨兼程战斗在职教一线的战士,一个怀揣职教梦想,充满职教情怀,渴望职教腾飞的见证人,我想抛砖引玉就做有职教情怀的校长,跟大家交流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有明确的职业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就是个人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谓“更好的教育”就是实现教育普及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统一。职业教育作为与个体工作和收入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要成为公民个体实现成功成材及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助推个体实现人生梦想,这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职教情怀,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相信人人皆可成长、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发展观。从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到把社会公平、人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我国职业教育理念不断走向成熟,回归到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每个怀有职教情怀的校长应该具有的教育理念。
二、要有国际化视野和高站位眼光。
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胸怀与格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水平。职业学校的校长更要放眼世界,加强学习提高站位,紧跟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做有国际化视野和眼光的职业教育。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2015年,广西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区域(国际)合作工程实施方案》,搭建广西与港澳台地区、东盟以及欧美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区域(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2016年3月,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共同建立了“鲁班工坊”,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
全国著名的中职学校---山东青岛电子学校在做足内涵功课的同时,其校长崔西展以战略家的高度,将发展的眼光投向了国际。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和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与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保持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已与美国伊利诺斯工学院等10余所学院签订了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起校际科技合作关系,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虽然我们是一所身处内陆地级市的中职学校,暂时还没有走出国门的实力与机遇,但是,在如今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时代,安于现状,闭门造车必将被淘汰。这就要求我们职教校长站在建设适应新时代现代化学校的高度,关注全球化和未来中国转型的宏观视角,开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三、要有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意识。
职业教育改革如今已经进入发展内涵建设的深水区,从硬软件铺设的扩大规模阶段,迈向科学高效、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作为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今年3月份教育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国税总局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意见》更多侧重产教融合,《办法》更多侧重校企合作,两个文件共同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向深入的政策“组合拳”。
职教学校校长要有创新意识,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一批校外技术技能大师和团队兼任专业课和实训指导课教学,承担培养学生任务。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按企业生产技术要求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实训基地。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把创新职业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作为关键的着力点,创新思维,建立学校创新发展试验区。
我们科技学校在学习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的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做了一些大胆尝试,一方面加强管理苦练内功,一方面学习职教先进地区办学经验,拓宽班子的思路和眼界,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在企业文化进校园、结合企业与市场设置专业和课程、校企深度合作联合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毕业生专业与岗位无缝对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认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稳定了生源,保障了规模,办学力量和服务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学生、学校与企业多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四、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有教育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即都是培养人的活动,个性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因此,职业教育发展要遵循两个基本规律。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让受教育者人人成才、全面成长。遵循教育规律,需要我们回归初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办学方向,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的格局,切实解决教育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进入新的时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关注点,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要求。
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具体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就是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娴熟、高超的操作技能,而且要让学生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这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都提出了新要求。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维度。
身为奋斗在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我们,不仅在办学上要注重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工匠精神”的薪火相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植入“工匠精神”指标,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直接将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工匠文化”。文化熏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怎样创建富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也是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职业学校整体规划中,要利用各种形式在学校园文化墙、宣传栏、风景石等醒目的位置展示“大国工匠”风采,营造直观的氛围;要开展技能大讲堂、组织“企业大师入校园”等有益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里的“工匠精神”。学会专注和坚守,将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展示不平凡的精神。
路虽远,行则毕至;事虽难,做将必成。许昌的职教事业已然趁着教育攻坚的春风,取得了历史性、阶段性的飞速发展,但和职教先进地区相比,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又存在着差距与不足。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紧跟民族腾飞的时代旋律,我们职业学校改革必将继续深入,职业学校与企业和市场的密合度会进一步增强,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职教校长研究,更大的困难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解决,更全面的合作需要我们有能力去开展,更广阔的职教天地需要我们用情怀去感悟。机遇永远与挑战并存,我们许昌的职业教育事业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职教校长都将大有可为,让我们凭着深深的职教情怀,在名校长工作室里共同学习、协同发展,提高站位,开拓创新,化蛹成蝶、奋勇前行!
谢谢!
路虽远,行则毕至;事虽难,做将必成。教育事业需要执着的坚守和不断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