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研修心得
hejunqing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45
浏览

《陶行知教育名著》研修心得

         以前,我对于陶行知先生真的知之甚少。 这段时间,通过拜读陶先生的佳作,深为老先生那份教育情怀所感动,陶先生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他道出了教育的本性,它不为时代的变更而改变,总是与时代相融。故而,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令人感到新鲜、中肯,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一、授人以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师的品德,这是陶先生的道德情操,这是育人的本性,这和现今的“四有好老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仁爱的真诚和真心。)标准是一致的,这和现今倡导的“立德树人”是一致的。

       授人以德,己先有德。如何有德?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每天四问”即可有德。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经常审视自己,诊断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蓄德,来自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对人微笑、捡起身边的垃圾、搀扶身边的老人、助力上坡的三轮车等等,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

       二、授人以渔

       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是一致的。

      现今很多学生是为了学习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更不是在生活中学习。不幸的孩子成天埋于书堆,成了纯粹的“书呆子”“蛀书虫”。教学改革就是让我们改变一些旧的教育观念,深挖教育本性,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他们何尝不想在快乐中学习?转变观念,教学生掌握快乐的学习方法,我们也很快乐。

      三、授人以爱

      陶先生教育学生,总是有这些形容词“温和地,语重心长地,耐心地”来形容,“爱满天下”,是他真教育的写照。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他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担心挨老师的”横眉冷眼“,他的教育方式如春风细雨般,但会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记忆深刻。如《烧扑克牌》,《不要做井底之蛙》这些小故事,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教育方式。这是陶先生为我们展现的”爱满天下“的高尚教育情怀。

      爱孩子,体现在欣赏孩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来看。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

      面对着一群天使,我们怎么还会吝啬我们的爱呢?

     我们在感叹学生难教之余,能否想一想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我们在指责学生无德之时,可曾想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在恼恨学生不学之际,可曾自省过“教学合一”呢? 

      医者可治百病,师者育桃李,工作的不同,事业的不同,生命也会因此有不同的光彩。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我们当踏着他为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而不是消闲的站在山下袖手旁观,望山而拜。边学习边实践,这岂不是陶老先生的“教学合一”,满含教育情怀的真教育吗?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