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论述中专门提到,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也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为我国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如何能够在当前复杂的信息化环境下顺利完成职业教育,成为建设国家的合格技能型人才,如何能够在职业教育阶段实现身心的平衡发展,成为每一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隐忧和困惑
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智能、虚拟现实(VR)和5G通讯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纷至沓来,尤其是现代信息化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思路,增加了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途径。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例如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先前不方便实施的教育内容可以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慕课,IM(即时消息)通讯工具学习知识,极大的方便了老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但是信息化在为学生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面向学生打开了一扇诱惑的大门。青少年使用手机等设备打游戏看视频的时间不断攀升,互联网资源中裹挟了暴力、凶杀、色情、网聊和网络游戏等与德育工作背道而驰的东西,使得自制力相对较差的中职生出现道德滑坡,“三观”扭曲,这些都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和难题。针对这些消极现象,很多职业学校也出台一些措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化工具,这些方法往往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教育目标的认可。新时代的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一种新的路径以应对信息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的挑战。
二.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4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重要任务,并且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并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国家自上而下启动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统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在学生中的具体落实,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为我国德育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巨大活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积淀和传承。”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文学滋养;书法、绘画、戏曲、曲艺、音乐为青少年开启了追求艺术的梦想;建筑园林为我们提供了骄傲富足物质和精神生活;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仲秋、重阳为我们一代代中国人讲述着中华优秀的故事,浸润传承着我们中华优良的民族文化基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涵盖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描绘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处世态度及人生追求等等。这些文化自身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文化魅力。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描画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为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与道德养成提供了切实可靠地行为准则。这些都对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行为准则具有重大的引导意义,通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和信息化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危害,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信息化,不断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基础扎实的祖国建设者。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衡量标准,让学生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自己如何成为一个让社会认可、对社会有用和家庭受益的合格人才。
三.多措并举促进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深度融合
首先,建立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体制机制。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前中职德育工作的融合和实施,就要建立针对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健全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定传统文化进校园文案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政教处、教务处和招生就业指导处、团委和校学生会等机构增加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岗位职能,各班级成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各项活动顺利开展,从制度上、组织上和资金上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持续和稳定地开展。
其次,拓宽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并和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学生日常言行举止中,渗透在教师德育工作的考核量表中,渗透到学校各级评先评优考核条件中。具体途径包括:一是,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加大校园德育课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并把它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课件、云课堂等先进教学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加大诸如《论语》、《弟子规》和《道德经》等经典论著的学习,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感恩教育、健康教育、国情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近年来,在实践中我校将书法课、礼仪课和美育课等作为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能力;积极开展每周国旗下师生同诵经典活动,坚持开展每天固定时间“晨诵、晚读、书写”课,通过班主任监督、文化专干组织和专业教师指导等提高效果,使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坚持以省优秀传统文化大赛为契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并把它作为专业教学活动,坚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成语接龙听写”“毛笔书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等与技能大赛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坚持精心组织“国学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等全校学生都参与的多项比赛,层层评比选拔,选手参加省市级比赛。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同学们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传统文化认同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师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养了师生的仁爱之心。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整体素质也在逐年提高。二是,以传统文化活动促德育。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2015年新生入学开始,我校建立了校园传统文化学习角和学习群 ,利用微信群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活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重阳等等),通过主题班会、板报、手抄报、诵读比赛、网上祭英烈签名等多种形式,提升和内化了学生们的民族情结和家国情怀;定期组织了学生走进敬老院活动,培养了学生感恩孝道和尊老爱幼的观念。学生们定期走进社会福利院活动,看望孤残儿童,培养了仁爱之心和服务奉献精神;举办学校竞赛周的活动(要求人人参与),活动参与面广,形式多样,体现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每班建立读书角,举办共读一本书、读书漂流、读书交流会、读书心得评比、书香班级评比等以书育人。三是,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元素进校园。推动传统戏曲进校园,引导中华武术进校园。让学生充分感受国粹的美感和自身蕴含的文化魅力。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四是加强渗透传统文化的德育评价管理。采用多元化评价,如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第三方评价(企业实践、见习单位意见)等方式促德育工作。在考核评价中增加家长的话语权,如学生在家是否懂孝道,是否尊老爱幼,是否厉行节约。作为家长参与德育量化考核体系的一部分;提高教师的话语权,增加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学习任务。如以每学期为单位,必须背诵多少经典名篇,每学期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作为老师参与德育量化考核的一部分。我校每学年开展了“读经典,感悟人生”诗文大赛活动,学生们反响良好;在德育考核中增加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比例,如待人接物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职业化能力是否提高。变学生被动德育教育到主动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社会德育考核(生产实践和实训实习的用人单位)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在实习实训鉴定中增加是否在实训实习中勤学苦练,言行举止是否有修养和能否独立完成工作等内容。利用互联网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在家、在校和实习期间)跟踪动态管理等等。以评价考核倒逼学生改变,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过程,从被动融入到主动适应,再到自觉遵守。总之,通过上述措施,达到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让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有文化有素质技能型人才,既是谦谦君子,又“身怀绝技”,成为教有所成、业有所就的优秀劳动者,从而提升国家整体劳动力素质层次。利用德育量化考核的杠杆作用和指挥棒作用,从而真正提升德育工作实效,达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发挥其真正价值和作用。
最后,达成在当前中职德育工作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愿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体系中的有效植入,提升中职德育工作实效,具体体现在学生毕业时拥有健全的人格修养,有高雅的志趣和欣赏品味,能很快融入并适应社会,有能力适应当前和未来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掌握的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一致,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我们职教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更好的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求和未来高科技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指导好中职生自主就业甚至创业,从而推动职教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做好这些我们才能无愧这个千载难逢的新时代,才能不辱新时代使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