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产生对数学本身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阅读感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要利用好数学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课本上设置了“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内容有的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贴近生活,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很活跃,精力就会显得格外充沛,记忆和思维的能力也会极大地提高,就能主动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例如在上《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通过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学生了解到南北朝时代的伟大科学家祖暅与5世纪末提出了体积计算原理:祖暅原理。要比其它国家的数学家早一千多年。通过阅读同学们不仅掌握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公式,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掌握正确的数学学科阅读方法
1、运用恰当方法,独自阅读。学生预习数学课本或进行独立练习、测试,只有经过个体的独立阅读,才能让文本的意义脱离语言的外衣,进而焕发出内在的光彩。独自阅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1)咬文嚼字,反复阅读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定理等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只有在反复认真阅读的前提下,才能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进行推敲,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内容,然后标注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在阅读“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具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不等式”时,就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未知数”、“最高次数是2”、“整式不等式”这三个关键词来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同时再加以概念辨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通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2)注重动手操作,正确理解阅读内容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的有效手段,所以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例如在学习数学必修二课本时,由于立体几何比较抽象,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借助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感受和体验课本知识的内涵,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3)质疑问难,进行比较阅读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在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针对材料中所提的问题和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搞清每个概念、算式、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这几种方法有时可单独使用,有时可综合使用,如真正掌握,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给出阅读材料:
已知是的三边,且满足,判断的形状。
阅读下面的解题过程:
由正弦定理得,(为外接圆的半径)
,
,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①请你仔细地阅读上述材料,这位同学的解答过程有错误吗?②正弦定理还有那些用法?③请谈谈一下你的思维过程。待学生对以上材料阅读、思考之后,首先请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疑惑的地方,再请其他学生作补充和优化,然后请有能力解决该问题的学生板演自己的思维结果。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形成对于如何应用正弦定理的正确见解。
2、借助小组,合作阅读。“有效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可以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结合实际情况,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成立“互助小组”。让学生在“互助小组”里聆听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自我认识、行为等方面的调整和提高。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数学阅读时的疑难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例题错题。实际的操作中按“阅读材料―直观演示―同伴合作―教师引领”展开。“互助小组”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同学们以开放、坦诚的心态进行心与心的平等、深入的对话,确保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有条不紊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