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niuhuina发起了2021-12-02
0
回复
6
浏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当前的授课过程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不再是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独白,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而是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作为数学教师,更需要转换以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发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的作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手、眼、脑并用,使数学学习真正入脑入心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当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在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我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激发兴趣,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内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追求成功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牛不喝水强按头如果学生在强制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也仅仅是做做表面文章内在效果必定是不好要使学生学习提升数学的兴趣,使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如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帮助水产养殖户估算一池塘鱼的总质量;从一边为8,这边上的高线为6的三角形余料如何挖出一个最大面积的矩形根据税率,找出税收与工资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帮助父母、邻居、亲戚快速计算工资税;判断运行的导弹能否击中目标,出手后的篮球能否投进篮框等。这些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尤其数学模型可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逐步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强化学生的动力机制,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小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导向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目标的展现我一般用导学案的形式出现,课前发给学生,模式:独立学习教材,完成针对性练习,编制练习题,提出问题(至少一个)其中编制的练习题和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自主解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让你的伙伴解答,对于一些较难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展示,进行小组互助,全班总动员,讨论,形成结论,由于学生自己编制的题或提出的问题自己可以不解答,而是可以交由组内伙伴甚至是全班同学来解答,所以他们逐渐注重自己编制的题和提出的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而不是随便敷衍完事,这就促成了学生学习教材,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 还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投入爱和感情。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渔”。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更应该注意课堂上使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因为数学学科本身而言不像语文等其他学科有那么多的故事性的情节去吸引学生。但是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我们就可以去挖掘,去思考,尽量赋予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多的感情色彩;我们就可以去渗透,去不断地影响学生,让其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力求美妙而简练的语言,亲切而严谨的态度,用我们的点点滴滴去感染每个学生,让他们爱上数学,乐于亲近数学。每次遇到与数学史上的故事相关联的知识,“见缝插针”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渊源和博大。其中不乏华夏祖先在数学上的诸多造诣,这更会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此熏陶下自然乐“渔”,主动去“狩猎”,作为师者的我们自然免去了“解一时之饥”的担忧。

    四、开展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在我教学的四年级我曾两次组织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竖式竞赛,学生为了准备这个竞赛曾对竖式题目“着迷”很深,由于积极的准备竞赛结果很好,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较大提高,并在全校性的竖式竞赛中或团体一等奖。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从心理喜欢上了数学,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拓展了知识。这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使得孩子们更积极、自主地学习数学。

    教师还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当前更要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电脑房上的数学网络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说活动和竞赛中学生是主角、是演员的话,那教师就要积极担当好“制片人”的角色。教师要处理好活动和竞赛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不可样样独断、包办,也不可放任自流。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