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上听讲只能初步解决一个“懂的问题要真正达到"会用”,使学习的知识形成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认识水平,还必须通过复习、完成作业等活动才能实现。作业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教学价值互补,是推动学生独立学习、培养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学会时间管理和快速进步的重要途径。现今,孩子的课业压力是非常大的,每个孩子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9点、10点甚至凌晨。这是个摧残孩子的大问题。在“双减”政策下,要想解放孩子,最关键是要解决作业设计问题。
科学合理的初中数学作业,不仅要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同时需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要从学科本位与学生立场系统设计作业。对数学学科要确保学科难度不超标,内容不超量。“双减”文件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总量,在政策范围内,数学学科所能用的时间有了大致的范围。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该做怎样的作业?作业如何“少而精”,如何体现“能力为重,素养为本”。比如:布置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作业,有关的解方程练习按项数和系数特点有很多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一般来看的价值难分高低。但实际却不是这样,同样的一道方程,因系数不同,有的只在简单的合并同类项中出现,有的却是学生从小学开始的难点易错点,而且会在后续解方程中用到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作业设计来说,要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当然不是做得越多,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学好。在合适的时间内学习少且重要的数学,才是数学课的理想状态。有时过多机械重复同水平的练习,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迷失好奇心,反而“熟能生厌”。
2.在作业内容上,在作业内容上,处理好基础性作业与拓展性作业关系。
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在信息化的今天,要帮助学生找到题海也不是难事,难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成长的题组。“双减文件”明确要求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基础性作业要面向所有人“精选精练”,对于那些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可以归为探究型作业,在双减之下,为什么还要布置探究性作业呢?顾泠阮教授有一项研究将认知目标及其对应能力表现水平描述为操作、了解、领会和探究四个层次框架,在组织的大样本区域初中数学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操作了解类的目标达成度较好,而领会和探究的目标相对不足,也就是说我们常在低水平的层次“高频训练”,在高阶思维水平“低频发展”,适当降低这种低级思维水平的“高频训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去经历高级思维水平的挑战,应该成为日常作业教学改进的方向。探究性作业并不是每一课学习之后都要设计,而是要对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充分解读再根据单元的基础练习内容剖析,学生还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进而进行相应的研究性作业,比如:案例1:《九年级复习图形与几何部分》,布置日记论文型作业。学生在复习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很好的念头,这些思想非常有用,但转瞬即逝,只有及时记录下并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这些思想变得明确。主要内容有:(1)对数学概念、计算方法、推理过程及数学思想的理解与应用;(2)自由表达学生关心或渴望倾诉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己的收获、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下面是部分学生的作业展示:
案例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布置实践型作业。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检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到超市、商店或者公共场所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目光,来分析调查所得的资料,在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商品的打折”,“球赛积分中的数量关系”“如何选择电话计费套餐”要求学生调查生活中遇到的打折情况或电话套餐选择调查报告。不要求规范,重在感受与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