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牛超敏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什么德,树什么人”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将其落实到位,并渗透到学科当中则成为一线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
下面就如何在历史学科中渗透核心素养进行浅谈。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需要具体的课程实施来保障实现。即通过课程设计将育人目标进行分解、具体化,尽管这一过程会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为了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这种功能的丧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
1、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择其要者而从之”。 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 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 “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学校要求并积极 引导教师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 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学校强调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2、丰富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推进学科融合。需要教师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核心素养,讨论如何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校长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3、“核心”“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包括学科课程、助力成绩课程、护航成长课程、致力成才课程等;针对教师也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 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 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期 盼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4、历史学科核心素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