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三历史教学的两点思考
建安区一高李艳萍发起了2020-11-30
0
回复
10
浏览

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三历史教学的两点思考

高考大纲明确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的历史题可以清晰的看到对于历史能力与素养的考察要求1. 获取和解读信息:学生能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 调动和运用知识:学生能够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 描述和阐释事物:学生能够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 论证和探讨问题,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根据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日常复习中就要关注一下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方面,在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做到回归课本,吃透教材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观点。平时的复习要阅读教材,依据考试说明中每单元每课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要求对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理解掌握,要扫清知识死角,把书本念厚。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要清晰的知道每个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系,每节课与每节课之间的联系,每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价值,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做到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强化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构架较为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在具体的学习中,一定要抓两点,课堂上认真听讲,勤记笔记,只要有疑问的都要问,该记的绝不懒惰。课下要自己写知识框架,反复记忆。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求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写知识框架,就是为了把死的知识变活,融入基础,深入理解。让基础知识成为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通史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习题训练,培养解题能力。高考历史共100分,12道选择题,每题4分,3道大题,一道阅读材料,分析问题,难度中等25分,一道小议论文题,重在能力考查,偏难,12分,一道选做题,15分。习题训练从哪下手呢,首先是高考真题。高考真题代表的是考点和题型趋势,并且,高考真题是由一群专家级命题人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封闭式制作而成,其品质能秒杀市面上的任何一套练习题。做高考真题就像是和高手过招,“招式”见得多了,自然更容易解得其中的奥妙。具体来讲,做高考真题有四大作用1. 突破重点内容,在高考中,总有那么一部分知识是必考、易考、常考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这些知识点,更容易拿分。在反复练习真题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因为出现的频率高,被练习的次数多,掌握也会更好。2. 检验学习效果,每年的高考真题在命题角度、题量、题型、难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和精心设计,是最好的检验题目。每次做真题,都是一次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绝佳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充分挖掘做题过程中反应出的知识点掌握方面的缺漏,对学习大有裨益。3. 把握命题思路,真题是由命题专家根据学生的习惯思维和做题习惯制作的,善于抓住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以便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通过真题研究与练习,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理解命题专家的思路,知道他们是怎样设置“陷阱”,效果绝对立竿见影。4. 提高实战经验,做高考真题,还能让学生提前体验高考的氛围,提高应试的实战经验。无论是考试时间的把握、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还是答题过程的规范性,这些都可以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为真正的高考考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首先要把近三年到四年的高考题全部梳理一遍,知道每道题的考察点在哪,以高考真题为依托,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把握考试的方向。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