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界的大咖,也是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人对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仰慕已久,他把学校工作看作是“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工作”,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生活献给了地球上最光辉的事业---教育。他的教育不仅影响自己的孩子也波及几代少年和青年。今天我们对此书仍受益匪浅。现就此书分享一点自己的见解,做读书笔记一篇。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教师要相信人,相信孩子。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纯洁无瑕的,都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着学生,学生行为语言上可能有些混乱,但孩子思维、品德、人格正处于形成时期,适当的教育可以枉正,他们本善良、上进、阳光。教师应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试着去读懂他们的阴暗、过激、忧伤等行为背后的原因。你能平等地用同理心去理会他的心境对他就足也。
每个孩子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师就是那个火星,点燃学生的激情,使他们的天赋和才能得到最充分地发挥。
教师要相信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对待给学生的评价。教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让学生理解,而不是被迫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学会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就容易了。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有高尚情操、有理想、有性格,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和社会的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能使孩子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而变得充盈、满足、健康、幸福和快乐。
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很多时候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像个不停转的陀螺,辛辛苦苦备课、上课、辅导学生自习,处理校内各种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与上级关系,时间被塞的满满的,很少思考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与时俱进,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缺乏大格局的认识。这样的工作虽然辛苦,却缺乏方向,学生内心世界的丰盈的创新精神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现在的教育受到升学的压力越来越重。升学是重要的,是每个家长都期望的,也是我们教育者关心更多的。但若从民族和人的长远发展考虑,升学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尚情操、丰富的精神生活,有创新、创造力才是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的要求:一是让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爱读的书。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方面还无明显倾向,教师就应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并使之成为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才能成为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推广他的办学经验,明确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认真研究它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施教,就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成绩。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个教师去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素材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才。
很多年不写读书笔记了。写读书笔记有利于我们对外部知识的内化和吸收,特别是读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大家的传世名作,更应该留下点什么。每次看都收获颇丰,他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及我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都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苏氏教育不是纯理论的,更多时候是以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来给我们指明方向,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其实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的成功,更多的是处理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合适、恰当,这一点上近代中国的叶圣陶,晓庄师范是他耕耘的试验田,丁超创立的燕子矶国民学校,及现代的李镇西都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实践来丰富了后来的教育理论。他们的理论值得我们用心去读,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