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应如何摆正“度”的几个关系
许昌实验小学 张娟
唯物主义辩证法对于“度”的解释是:一定的界限质和量的统一叫做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一定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之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出这个度,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生活中到处都是“度”。比如现在有的优质课过分强调过程,弄的花里胡哨,学生要自由民主,发散思维,可以不练计算能力,但不能不经历过程,这就违反了规律,不适度。简单的一位数计算,非要小学生想出多种解法,这并非是培养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反而很容易把学生引入一个死胡同。小学阶段教师需要有培养创新的意识,但要注意“度”。扬振宁教授说他瓷实的数学功底是在中国打下的,可见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是非常优秀的,英、美等国都羡慕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包括课程和教材。我国基础教育的牢固为世人所公认,这是我们自己的特色,人家在努力的学习我们,但我们自己却要把优势丢掉,岂不可惜?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弱项,需要加强,把素质教育搞上去,变成两驾马车并架齐驱,而不是把强项变弱。
原教育部长周济曾讲过我们要摆正基础教育的三个关系:
第一、重视基础与强化创新的关系。他谈到,我们的基础知识是好的,但是创新不足;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发挥我们的优势;基础不能放弃,在原来的基础上强化创新。他说,美国的东西也不都是好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和美国教育部长的一次谈话:美国的创新教育是一大多数孩子不学习为代价的。这不可取。美国的教育部长为此也很发愁。
第二是生动活泼与严格要求的关系。他说,管理严格能不能生动活泼?他强调,管理严格,学的要活泼。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但是要严格管理。坚持一学生以学生为本但不等于放任自流。
第三、减轻负担与刻苦勤奋的关系。他说,减负不等于降低要求,要在提高兴趣上面下功夫,提高质量,仍然需要勤奋刻苦学习。要加强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磨练。
在课改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导向,讲求科学,正确处理其中的若干关系:
一、赏识激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
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一表扬、鼓励为主,真诚地赞美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赞美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扬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否定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排斥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一个孩子如果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将来走上社会后,怎能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严格的教育是放任自流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应该说是不完整的,也是有缺憾的。当然,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惩罚也只是一种常规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应真诚的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明确是非。如果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适度性、真诚性、对学生的错误不加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赞赏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鼓励竞争与提倡合作的关系]
竞争和合作是辨证统一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首先应该对竞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要对自己有实事求是的评价。(2)在竞争中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3)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远大的目标和拼搏精神,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主角和配角的关系。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好的培养自身素质,团结更多的人一起迎接挑战,也要提倡分工合作。
教师要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排名次就是鼓励竞争,但不可让差生弄得没有脸面而丧失竞争向上的意志和决心。比如游园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需要争取不同老师和家长的主动配合。竞争过了头儿就是盲目自信,个人主义膨胀,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就会失去更多的成功。
三、“实践探索”与“推理论证”
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如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解决、社会调查的经验。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应该是: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比如有的课精美的课件代替了文本解读,热闹的讨论取代了提出问题,精彩的设计取代了学生对所学内容中心的感悟和理解。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独特的审美体验、主动探索的过程。经过论证的知识我们是可以拿来就用的,例如:太阳的温度我们怎么去测试呢?又比如:解剖一只麻雀是经历过程、是课题研究,但是全部解剖就是残害生命、破坏生态环境,我们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既要学会探索,又要学会接受学习。
四、“博采广纳”与“独树一帜”的关系
记得冯友兰讲过:“一个教师讲译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的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象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是没有什么可以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辽阔的视野。
教师必须以这种学习型的工作方式去对待新教材才能有所思索、有所长进。从新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引发开去,向其他学科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设计必须顾前瞻后、左顾右盼、上下求索。我们师生必须能与各种文本对话和交流。我们老师只要高度重视新教材实验中的备课时的博才众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我们在新教材实验中必须采名家之长,最终形成具有民族风格、个性特色的教学思路,国情、省情、市情、校情决定了只有具有民族和个人风格的教学思想才有生命力,墙头草,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是永远没有发展壮大的可能的。教育教学艺术世界各国都在创新,我们更不能固步自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他国、他校、他人的长处,吸取其精华,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适合本人的教育教学风格,要有一种平等的概念、尊重和看重我们的学生的主体和个性的发展,因为个性来自于博采、博采成就个性。
五、“一只独秀”与“万紫千红”
我们的思想是流动的、创生的、开放的、多元的,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守旧的、单一的,是万紫千红,而不是一只独秀。只有这样才能以思想去激励、焕发思想,以智慧去锻造、启迪智慧,才可能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关怀社会又反思社会,“一只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尖子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成绩平平,这就要引入竞争鼓励机制,抓好学生,推广他们的经验,让他们多多交流,少走弯路,进步更快,成绩更好。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摆正“度”的几个关系,带着创新的思想,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对传统教育应该扬弃,而不是“粉碎”或“颠覆”。教育改革与创新不能割断历史,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创新,克服片面性,少走弯路,才能使我们的课题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