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课反思
王宁
以往的复习总是以课件或者复述形式来进行整理,怎样让复习有目标,有效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我把复习课暂且定位为分享式学习教学模式,尝试着带学生一起做思维导图,不知道一年级孩子能不能接受或者有没有能力去整理归纳,一切都是试水。后来发现效果比预期要好,现做以反思。
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策略与方法:
1.每个单元耐心用2到3节课去整理。最开始,我带领学生通读本单元课本,明确具体有几个课时,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把单元标题想象成为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有几课时就长出几个枝干。先给学生一个示范,让学生感受整理归纳的方法及路径。即确定中心图,以及主干。
2.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启发,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以各种形状呈现。有大括号,有列表格,有画花朵,有画知识树,有小蜜蜂等等。先让小组分享交流,再上讲台展示,不管整理的效果如何,只管大力表扬,之后,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侧重点:(1)知识很完整,结构很清楚。(2)色彩很鲜明,层次清楚。(3)举例子的方法,有理有据。(4)需要提醒的地方加了标注。
3.带领学生进一步的细化,总结方法。学生展示完后,我再做以补充,每课时更具体的一些小的知识点再点到位,一些方法再进行总结,易错点易混点再举例说明。
复习4单元,进行4次尝试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大多数孩子还是很喜欢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复习。他们谈到,这种方法可以把知识记得很牢固;像美术一样学画画,画学过的内容;像一个蜘蛛网一样,把所有的知识连结在一起,很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像一个电脑网络一样;遇到题目很快想到是考哪个知识点;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装在脑袋里。
在不断探索与尝试阶段,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融入学习非常有必要。对数学而言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有序思考,提高思维品质,给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绘制,在不断的尝试与调整中,增强思维能力。另外,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一年级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认知和应用还处在一个初级水平,需要不断加强。所以在下学期,打算每一单元结束后都尝试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