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是一种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整体,数学知识之间是彼此渗透、相互关联的,其组织是有序的、螺旋上升的结构、系统。学生不应该就事论事地学习数学,不应该孤立地学习数学,不应该局限地学习数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在普遍联系中学习数学。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重点着眼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探究。本学期围绕“数的认识”这一领域内“整数的认识”听了几节单元整合课,有以下思考。
一、深刻理解学科育人价值。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认数开始的,“数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知识模块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奠基石,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建立良好的数感和形成初步的代数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数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一年级上册学习了1-5的认识、6-10的认识、11-20的认识;一年级下册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包括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大数的认识,主要包含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十分重要。
说到数感,课标中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的培养,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曹培英老师说:“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
数出数感。数是数出来的。我想到连老师和王老师执教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在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用不同的计数单位计数的过程中感受“个、十、百”之间的关系。孟老师执教的《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通过数数,同样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个、十、百、千”之间的关系,数的过程中体会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孟老师通过四个 “数位盒子”,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满十为一个新单位的数数过程,以“1”为基础,“十个十个”地“聚集”产生了新的计数单位“十”、“百”、“千”,直观体会到“十进”思想,感受到计数的本质—用计数单位去数。数感就这样“数”出来。
读出数感。例如,368读作三百六十八;6389读作六千三百八十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在数数过程中正确读出来数,学生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在边数边读的过程中就能读出数感,六千就是6个千,三百就是3个百……
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数感能看出来吗?数感能看出来。当看到1个小正方块、1根小棒时学生想到了“一”;当看到10个小正方块、一小捆小棒时,学生马上想到“十”;当看到10行10列的小正方块,学生想到了“百”;当看到一个大的正方体时学生想到了“千”……同时,在采用小方块、点子图、小棒、计数器等不同方式表示数的过程中,感受位值制,进一步培养数感。
二、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读懂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学习逻辑,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怎样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针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这单元内容进行了前测,前测主要考查了1000以内数的组成、数数,10000以内数的组成及在计数器上的表示,看计数器读数、写数,位值制、数轴上表示数、千和百、十之间的关系及近似数等知识。通过测试,我们发现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对于1000以内的数,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60%的学生已经能够数数,并正确读数来数。对于10000以内中间有0的数,近似数,以及对数轴的理解,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这就为我们的单元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从“课时学习”到“单元学习”,是新时期学习方式变革的具体体现。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明确学科育人价值,准确把握学情,才能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