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思考、探索
关键词:阅读、问题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
1、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主问题
《棉花姑娘》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生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他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活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棉花姑娘生病了,都有哪些动物来给他治病,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然后让孩子们进行阅读,在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快速读完课文后很快就找到了棉花姑娘请来了燕子、啄木鸟和青蛙来给他治病。
“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这句话棉花姑娘说了三次。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棉花姑娘,想象一下蚜虫喝了你身体里的汁液,你快要枯萎了,马上就要没命了,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结合自己的自身体会感受到了棉花姑娘着急、难受、伤心、痛苦的心情。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把这句话读出来,学生能带上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情感把棉花姑娘的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标点符号,知道感叹号也表达了棉花姑娘着急的语气,我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到棉花姑娘着急的心情,我读完后再让学生自读这句话,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候我再问学生燕子是怎么回答的,引导学生体会出燕子想帮忙却帮不上忙的无奈。然后进行同桌互读、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感受到棉花姑娘生病时的难受、痛苦、着急的心情和燕子帮不上忙的抱歉、无奈。在课文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观察第二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差不多,通过学习第二自然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标点符号来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在老师半扶半放的指导朗读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读好了棉花姑娘和啄木鸟、青蛙的对话。最后让学生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到棉花姑娘生病时难受、痛苦和病好的时候高兴,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入情入境地读,准确地读出了棉花姑娘不同的心情。
2、根据文中的小泡泡设计主问题
《树和喜鹊》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才能够享受到快乐的生活。文中有一个小泡泡: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孤单”这个词语学生不好理解。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出示问题: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孤单”的意思?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了“只有,一只,一棵,一个”这几个词语。然后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棵树,看看四周,只有你一棵树,你想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只喜鹊,看看四周,只有你一只喜鹊,你想说些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什么时候孤单,理解孤单的意思,孩子们说的非常好,有的说是没有朋友玩,感觉很孤单。有的说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有的说是寂寞,还有的说一个人无聊,没事做,没意思。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懂得了“孤单”的意思。
3、结合课文习题设计主问题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它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了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了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了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在讲新课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动物故事(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小猴子下山》,然后出示课文插图,问学生:“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吸引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通过自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去了哪儿,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找出动词),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了小猴子走到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读、表演读来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接着,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最后在全班交流。课文讲完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孩子们异常高兴,纷纷举起小手发言,说出自己编的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不再见一个丢一个,而是相中桃子捧着桃子回家,想吃玉米掰掉玉米回家吃玉米,喜欢西瓜抱着西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在朗读中寻找答案。因此教师的导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