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学时光结束了,回想这一年的教学,新课堂教学改革在我的课堂上实现起来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我思考了很多。
首先,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告诉我们,老师教学生要有一池活水。老师要不停地充电,不但要看教学类书籍,还要涉猎各种书,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生。这次四年级考试出了很多平时不常见的题,第一题考察禹州和许昌的地形,特产等知识,最后让孩子们模仿《忆江南》写一首《忆许昌》,按照诗歌的形式,还要制作成书签。这道题不仅考了人文和地理还考察了古诗仿写,绘画和创造能力。我们只有看得多,懂得多,才能更好地教学生。
此外,课堂模式也要变革,要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我们一直提倡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然而在实际课堂中仍然存在老师领着说,学生跟着答,即使设置小组讨论环节,也是走形式,没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应该让孩子们针对同学们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畅所欲言,甚至可以争辩,老师最后再引导。回想自己上课,有时因教学进度的原因,没让学生展开讨论,有时会植入自己的观点,拓展的部分给的时间很少,没有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回顾这次考试反思自己的课堂,上课时一定要提高课堂效率,尽可能拓展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甚至说课本只是引导我们掌握此类型的阅读方法,一定要学会迁移,活学活用。比如说这次考试中有道题让孩子们画出许昌田园美景,并仿照课文《乡下人家》对自己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学习这篇课文时,虽然让孩子们写过作文乡下美景或者乡下儿童游戏,并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但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布置下去,真正走进田园观察的人并不多,好多是依靠以前的印象,大人的讲述,甚至是工具书,导致学习效率低。我觉得老师应该发动广大家长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们一起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生活,丰富童年经历。
其次,前置性学习和家庭作业也要变换模式。要关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预习对孩子们来说十分重要,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再一次加深印象才能掌握牢固,使课堂更加高效,节省出的时间可以拓展更多的内容。而且孩子们经过预习,回答问题也相对自信,有利于师生进一步合作交流。我认为新课堂教学的前置性学习与以往相比较,要更加多样,不仅仅有课文基础知识、主要内容、课后问题的思考,应该拓展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时代背景,作者资料或者其他相关话题等。比如说《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我们不但要知道课文中文成公主经历什么困难到达西藏的,也可以让孩子们查阅历史,看看历史中对文成公主进藏这段是如何描述的,对比异同,这样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的同时,提高了阅读水平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学习兴趣。家庭作业除了我们生字词语练习册外,我们要重视阅读和作文,每天要布置半个小时的阅读。可以共读一本书,大家一起在群里讨论,一本书结束后可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画手抄报,写读书心得,甚至可以拍照片或者做成小短剧。比如我们许昌市是曹魏古都,孩子们阅读《三国演绎》时,可以让每小组在家长带领下去春秋楼或者曹丞相府等地方,把书上的内容演绎出来,每组拍摄的内容在班里播放,孩子们兴致很高,掌握起来更快。我们这次的考试,就有整本书阅读的考察,《西游记》和《伊索寓言》虽然孩子们大部分都看过,但是很多人把《伊索寓言》与《格林童话》弄混淆,复习时也给孩子们整理过,可是孩子们还是不会,究其原因一定是跟阅读量有关。作文方面也要多让孩子们写小练笔或者课文仿写,一定让他们学以致用。
鼓励孩子们多走出去看看,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孩子们关注新闻,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功夫下在平时,经常给孩子们渗透一些热点话题,比如考前跟大家提到垃圾分类,只有一些经常看书看新闻的同学回答出来了,很多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又如海洋动物保护,孩子们都知道老师和家长平时教导他们要保护动物,但是相关新闻,和根本原因并不清楚。我觉得新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走出去,不要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
还有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应使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内容结成一体,让学生既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加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也能获得信息技术所蕴含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方法。
最后,我觉得新的课堂改革家校配合也很重要,我们所教的孩子们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其影响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跟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家长配合老师的重要性,以及引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才能让孩子们更好。让家长明白来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们,老师跟家长站在同样的教育战线。这样家校合作的效果,会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新课堂改革开展会更加顺利。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会继续钻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