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用心教育,静等花开
杜依蔓发起了2019-07-23
0
回复
14
浏览

《孩子,你慢慢来》——用心教育,静等花开

 

       

       紧随苏老师的脚步,6月23日开始龙应台人生三书的阅读。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字向来是有万丈的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这本书的序以两个故事开篇,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和小时候的弟弟。“你快一点,不然上学就要迟到啦”,说完这句话,我看到他还在慢腾腾的收拾东西,我就忍不住过去帮他收拾,谁知他立马恼怒起来,“你着急啥呀,不是还有时间吗?”这时候的我就会忍不住大声吼“你再这么磨蹭,我不等你了!”现在回想起来,也许真的是自己太过着急。其实,他的心中早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许有的时候,他的行为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慢和磨蹭,而是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姐姐,都不能替代他做属于自己成长而该做的事。

       第二个故事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责骂,最后,带着三个弟妹,在爱河边跳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心狠狠的揪了一下。其实,我一直没有看懂这段文字被放在这里的目的,也许是想说,若是这位教师能给孩子一个“慢慢来”的机会,孩子就不会因为压力与鄙视而自杀;也许,是想让教师也能和作为母亲的一样,关心孩子,耐心地对待孩子。想起自己初为人师的经历,刚教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对于任何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做老师的就要从头教起,比如,排队如厕,排队洗手,放学路队,上下楼梯等等。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我也出现过着急的现象,总是嫌有些孩子太慢,巴不得自己赶紧替他们做完,细细想来,还是自己太过着急,转念一想,我们的教育,不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习惯和能力吗?于是,后来的自己选择了耐心等待。当孩子们着急拿杯子接水的时候,排队去玩的时候,上课回答不出来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露出焦虑着急的神情,有的甚至用眼泪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这时的我不再是着急地批评他们,而是劝他们不要着急,慢慢来。

       学习最重要的方式是教,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是养。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尝试着去完成一件事,这是家庭教育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它能极好地锻炼孩子的能力。只有孩子自己做过或者主动去尝试的事情,才能让他们既喜欢而又印象深刻。而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父母就要有等待的耐心。

      “‘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

     ‘ 你总是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

     ‘有时候我可以拿三只老鼠,有时候。’”

       这是面对妈妈对于自己功课的严格要求时,安安忍不住甚至是咆哮着说出来的话。从文字里,我仿佛能看见安安那委屈的小脸。是啊,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不是微缩版的成人,孩子带着那么多的好奇懵懂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新奇的。我们的家长有多少还和龙应台刚开始的做法是一样的?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敢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让父母为之反思为之改变的?也许在他的内心,也充满的对“三只小老鼠”的渴望,只不过忍受不了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逼迫罢了。也许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换一种方式和孩子沟通,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主动地去完成每一件事。另外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孩子的习惯,如生活习惯,专注习惯,思维习惯等,而不是反复地机械性地练习。孩子这样充满好奇的来到世界上,他们更享受探索的过程。他们的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的教育和训练才会起作用。人为地提前训练,可能一时占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不会长期保持下去。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没有把约定俗成的成才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她不关心孩子成不成才,那是孩子以后的事情,她关注的是孩子当下此时的健康和快乐,身体与心灵。所以,她才会把那些在学校里被推荐阅读的童话经典束之高阁,她才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从一天要上七个小时课的台湾幼稚园里领出来,让孩子享受那以玩为目的的漫长假日。有一个开明、豁达的母亲是幸福的。反观我们自己,处于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比如尤其是当看到别的家长,已经给孩子安排了英语课,轮滑课,美术班,舞蹈班,围棋班,书法班等等,可能确实也免不了会焦虑。但填鸭式的教育到底是帮助孩子提早了解了更多,还是毁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在今后会了解更少呢?“艺多不压身”对于当今社会确实很适用,但拔苗助长的教育,是不是也不可取呢?作为一名老师,我会继续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为孩子寻找乐趣,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和耐心,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不过,书的最后,安安写道:“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医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的那么明显。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再看开头的第一个故事,婆婆虽然呵斥孩子的动作慢,却又能放手让他自己慢慢来。所以孩子慢慢来,有时候也需要适当地放手,而这个放手确实最难做到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