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牵手”中互相成就
——班级主题活动来的美
“叮”,手机响起了微信声,打开一看,是小A妈妈发来的消息:项老师,这个月,佑佑的焦躁状态少了许多,起床就念叨,我这个月的好习惯是······并且说特别渴望见到同学们。”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了刚入学时那个不愿意上学的佑佑。
那是和他们相遇的第一个月,我进行了常规习惯的建立,并且选择了一个小的行为习惯训练点“我会坐端正”,作为一个月的习惯进行训练。
活动开始时,我为每个同学发了一张“承诺书”,在全班承诺:我叫_________,我愿意在9月这一个月里,坚持上课坐端正,老师提问时坐端正举手,同学分享时,坐端正倾听。我愿意在每一节课里都监督自己,为了自己的良好习惯,加油!
念完后,我留意到小A的眼神突然亮了起来,于是,我立刻决定,让他领读,带着大家进行承诺。随后,每位同学都写上自己的名字,握笔的有力和眼神的认真让我感受到这个小家伙心中的认同。我暗喜:这么容易就走进他的内心了。
对这个习惯的评价,我定在了每天分上下午进行,被老师评价为“合格”的同学,会得到贴纸并贴在“坐端正”承诺书背面当天的空格处。起初,想着鼓励佑佑,也是为了督促他,每天上下午对他的好习惯评价都是“合格”。
过了一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任老师不停地来找我“抱怨”小A的课堂表现,同学们也纷纷来“控诉”他的“罪行”。我直接根据经验判断,这肯定就是骄傲了。从那以后,每天的好习惯评价时间,我都给他评价为“不合格”。起初,他的眼神有奇怪,有疑惑,我给他定义为还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继续我正常的班级管理,学科授课。连续几天,他似乎“淡出”了我的视角,直到有一天,小A妈妈打来电话:项老师,孩子不想去学校,不想去班级,还说不想再参加班里面的活动了······
这通电话像是一枚“重磅炸弹”一样,把我浑身都“炸”裂了,让我终于能够反观内心,回顾一下最近我和小A的各种“交集”。正如“冰山理论”中,行为是内在心里的投射一样。在小A的表现最初有变化时,我没有关注他这些行为的内在动机或者他在当下的感受,而是想当然的下了结论:这个孩子骄傲了。
在家人的劝说下,小A同意来上学了,我本想不管他表现怎么样,在每天放学的时候对他“我会坐端正”这个行为习惯的评价都为“合格”,但立刻又被自己推翻了,这样的操作又和当时想当然的评价他“骄傲”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事情还是被暂缓了。
“老师,小A他······”刚坐在办公室凳子上,一群孩子冲向我七嘴八舌的嚷起来,刚上完两节课的我,正口干舌燥,一听到“犯事”的优势他,立刻怒火中烧,快步走到他面前,他被我所带来的“杀气”吓到了,立刻满眼惊恐的看着我。我猛然间想起最近刚看过的教育书籍上的一句话:有效管教的前提是建立起双方的联结。瞬间平静了下来,摸摸小A的头,拉着他的手说:来,和老师聊聊吧。
我蹲下身,和他眼神对视后,用和两岁半女儿讲故事的神情说道:“小A,最近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他嘴巴紧闭,没有任何回复。我又接着:“这个困难或者烦心事肯定让你很难过,对不对?”他依然没有反应。我没有着急,接着说:老师知道你很伤心,看到你不开心,老师心里也很难过······
“哇——”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哭了起来,结合书上说的“联结”一词,我松了口气,我们两个的“联结”或许开始了。
他边哭边说:“我,我爸爸——我爸爸要出差2个月,我该好长时间见不到他了,我——”越说越难过,最后索性就大哭了起来。我轻轻地把他拥入怀中,顺势说道:“见不到爸爸人肯定不开心,要是我,我也很难过。不过可以在不忙的时候和爸爸用手机视频,通电话,对不对?还可以给爸爸写信,或者······”“或者可以在节假日和妈妈一起去看看他!”孩子就是这么的天真无邪,当内心的需求和感受被关注时,他们总是能够有各种办法,我被他逗乐了。随后,我总会在和小A的沟通中关注他当下的感受并任何他的情绪,在和小A妈妈沟通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件事后,我索性把每天“习惯是否做到”评价的权利给了学生。
起初的几次,同学们或是因为好玩,放学领了贴纸就直接“盖”上去。后来,大家都是会表情凝重一番,动作停滞“几分”,我知道,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都在脑海中“过电影”,回顾这半天的表现。有时,小A会直接承诺书上“盖”贴纸,有时,他会拉着同桌说自己不符合的原因......如若和我的眼神对视上,便会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也回应他信任真切的微笑:因为我知道,小小的他,此刻心里已经种下“反思”的种子。那样的时空,真的已不需要任何的说教和提醒,因为我知道他已明白如何去做。
这个月的活动,因为小A变得复杂,因为我又发现了班里面好多的“问题”学生;也因为小A变得具有持续性,因为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宝物”,在活动过程中和学生建立“联结”。得到启发,我把这项活动设计成我们班的学期主题活动,每个月一个行为习惯,从第一个月的“我会坐端正”,到接着的“我会认真听”,“我会大声回答问题”等。第二个月,就收到了开始了小A妈妈的那条微信。
了解小A情况的科任老师都说,小A遇到我,或许真的是家长的幸事。
我笑笑,遇到他,遇到班里的这些“小A们”,又何尝不是我的幸事呢?与其说是我成就了他们,倒不如说他们成就了我。